培养小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2期   作者:朱万春
[导读] 培养小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然而“,唱读”却无情的扼杀了这种美,我努力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唱读”习惯。

朱万春    奉节县曲龙小学
【摘要】培养小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然而“,唱读”却无情的扼杀了这种美,我努力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唱读”习惯。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6-022-01

        农村的小学生,朗读的最大缺点就是爱“唱读”。其“唱”完的结果是:虽然会唱,但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不能深刻体会课文中的生动字词和优美句子,甚至个别跟“唱”的“南郭先生”连生字生词都不认识。“唱读”是培养良好诵读习惯的最大敌人。
        针对此,我紧紧围绕“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帮助学生克服“唱读”习惯,并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
        一、教师范读,让学生入情入境
        教师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之后模仿教师的语气,效果会很好。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教师的范读来让学生体会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范读感染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相信,之后的朗读学生自然“唱”不出来了。
        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朗读情感
        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中的境界,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很自然地避免唱读,用正确的语气来表达课文中的感情。比如在《雪孩子》这篇课文中,读到雪孩子和小白兔玩的时候,引导孩子们体会到高兴的情感;读到小白兔家着火时,引导孩子们体会到着急的心情;读到雪孩子因为救小白兔而牺牲的时候,引导孩子体会到悲伤的心情。有了对这多种情感的理解,孩子们就会自己体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这些感情。
        三、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尽量减少齐读
        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尽量减少齐读。因为齐读容易限制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且“唱读”最容易在齐读中表现出来,只要有一个孩子大声“唱”,就会影响到其它孩子。


所以,可以尽量减少齐读,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感情,开展读后评论,促进学生在经验教训中提高。
        四、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借助图像看图朗读
        低年级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这样,既对学生进行看图结合的训练,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乌鸦喝水》一文中,乌鸦喝不着水是朗读指导的难点,朗读前,我也让学生仔细看图,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瓶子?里边的水怎么样?学生马上回答出这是个身高,口小的瓶子,里边的水也不多,继而体会到了乌鸦要喝水的艰难和着急的心情,进行朗读时,急促快速的语气就自然而然地读出来了。
        总之,朗读是一种蕴含多种内部心智的活动,是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一旦学会朗读,不仅能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领悟文章的内容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而且这种领悟能力,会逐渐迁移到生活中去,激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捕捉美,用自己的语言去赞赏美,表现美。让课堂书声琅琅,让课堂声声入耳。
参考文献
[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孩子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3]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
[4]祝伟强.对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湖北教育,1997(3)
[5]杨素萍.点亮“朗读”的心空.基础教育参考,200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