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2期   作者:杨兆雄
[导读]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状态中。教师应当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藏的心理教育内容,让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心理教育的重要阵地。

杨兆雄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胡家镇麒麟小学  442539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状态中。教师应当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藏的心理教育内容,让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心理教育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6-066-01

        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成为当前教育事业中教师所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展开探讨,提出合理的教学改革方案,希望可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加新颖的教学思路。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是学生主动接纳学习内容的重要心理基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放松心理,能够向教师毫无保留地抒发自己的心理情感,主动向教师述说自己的疑问和困惑,使学习的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双重作用下达到最高的效率。小学语文教材中拥有丰富的文学作品,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着不可小看的教育意义。文学作品生动、形象地反映着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揭示着人生道理、人生的真谛,赞扬生活中的真善美,揭露社会丑恶的一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以《珍珠鸟》为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等思想,因此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条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明确教学主题,让学生感受到保护大自然和生物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美学感知能力。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可以为学生布置几项任务:第一,要求学生在互联网或者书本上收集与珍珠鸟相关的信息,并且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所寻找到的资料;第二,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简单复述课文大意,并且能在课堂教学中提出自己在阅读课文时所出现的疑惑,以此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珍珠鸟的特点和习性,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在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中,教师则可以为学生利用多媒体播放自然环境破坏鸟类的遭遇和死亡,从而激发出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深度,还能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借助作文教学引导学生释放情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生活上无忧无虑,不具备价值观,看似没有烦恼,但并非如此,小学生也会因为人际交往问题、个体成长的问题而具有一定的烦恼。


因此,小学生也有倾诉烦恼的需要,只有将烦恼倾诉出来,才能够使得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于作文教学引导学生释放情感,倾诉烦恼,进而达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应做到善于观察学生有什么烦恼,以此为契机,将学生常常思考的问题、常常讨论的问题引入到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将其写下来。这种情况下不仅仅能够满足学生倾诉的需求,与此同时还能够使得教师更加充分了解学生,进而开展针对性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另外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能够直接表达自己心中所想,抒发情感,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对自己、对其他人生命以及生活的意义拥有更多认知,达到释放情感的目的。同时使得学生的世界更加明朗,而这种现象十分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需求。
        三、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在语文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多样的合作来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交往面。例如,在学生预习阶段,遇到难懂的生字新词,同学之间可以进行合作,互相教一教、认一认。课堂上,教师想要对每个学生的课文朗读熟练程度进行了解,轮流读一遍显然很不现实,此时就可安排同桌互相朗读检查,在同桌的两两合作下,有的齐读,有的接龙读,有的分角色读……形式多样,效率也高。当然,小组合作的形式最重要的作用还是体现在攻克教学难点上,例如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或是谈谈学习的感受等等。在合作学习中,学习上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便可展示自己的能力,在帮助学困生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同时树立了责任意识。而针对于学困生,在同学的引导下也能一一解决问题,使得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师在课余生活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认知,加强学生的抗挫能力和心理素质。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素质较低,一旦遇到一点挫折和失败就难以接受,从而产生负面的心理情绪。因此,教师应多多开展一些趣味性高、挑战性强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活动的磨炼,提升受挫能力,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有一个相对的心理准备和适应能力,使得学生更加勇敢、坚强、无惧无畏。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社会中做一天的传单派发员,体验传单派发的辛苦,遭受路人的拒绝,从而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的心理更加强大。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抓住契机,多角度、全方位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在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贾福花.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0(78):31-32.
[2]聂桂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0(11):39-41.
[3]卜玉蓉.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的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05):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