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彦
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 广西 南宁 530022
摘要:今年2月国家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十四五”开局之年,针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文件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乡村建设行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新的发展阶段,结合以往乡村建设出现的困境和讨论今后阶段乡村建设的对策正合时宜。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建设;困境;对策
前言: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内涵将得到新的丰富,力度将得到新的拓展,重要性也将得到新的提升。在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期,乡村建设事业将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生态化乡村生命体承担更为重要的责任,为党和国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压舱石”作用。
1.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建设的困境
1.1乡村建设容易,乡村兴旺难
中国的农村经历了几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农村的社会结构和人口构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上个世纪初的小农社会过渡到乡镇集体经济再到城市工业社会,农村由传统的耕作营生过渡到乡镇综合的农工商从业者身份,再走进城市转变为产业工人留在城市。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和迁徙,农村的人口变少了,农村出现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国家2005年提出反哺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经近十五年的建设,通过持续的基础设施投入,农村的物质条件得到普遍改善,农房新貌、休闲广场、湖塘亭台、村史馆等公共投入使乡村品味都有很大提升,农村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乡村振兴的密码不是每个乡村都能掌握的,在“产业兴旺”这个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乡村振兴最难的环节,往往都难以做到。在各地推进乡村振兴任务时,避重就轻地简单的将其分解为乡村建设的工程目标,不断的在乡村的聚居地空间上建设没有灵魂的空壳。回头看这些物质工程迟迟等不来产业的兴旺,村民收入没有增长,劳动力继续流失。设施利用率降低,在没有政府的持续补贴情况下,经营和养护费用没有来源,环境品质维持困难,形成恶性循环,慢慢衰败。
1.2建设模式城市化,城乡差异被抹平
2004年重发中央一号文件,重新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国家财政资金开始高比例增长持续投向农村,一批批基础设施工程和示范村庄项目任务交到了建设行业人事手里。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基本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信、通气等五通工程。加上饮水工程、改厨改厕、危旧农房改造等一系列惠农建设工程的实施,农村设施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村民的出行生产生活也获得了便利和实惠。
但是随着乡村建设的持续投入,建设内容从标准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为综合整治、环境美化、历史文化承载等建设内容,问题开始显现。大家在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的几十年里积累了丰富的基建和标准化的城建经验,但对于乡村建设还只能边干边总结经验,免不了要交一些学费。受制于城市带来的施工技术规范和对乡建研究积累不深和乡建项目大干快上节奏,体现在农房风貌的不合时宜和宅前屋后的山水田林湖草的大生态环境融合设计上。总体来说,乡村建设接下来的内容不再适宜标准化了。
1.3乡村建设缺少获取土地指标的机会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许多发展得好的农村地区随着产业的不断导入,农村也需要大量的物流、仓储、农产品加工等建设用地。但是每年资源部制定并下达“全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然后通过各级政府层层分解,最终转变为各省、市、县和乡镇当年的年度建设用地指标。然而在土地管理的实践中,多数地方的年度建设用地指标是稀缺的,因为各地政府意愿优先把建设用地指标留给城市,农村则没有或者很少甚至需要增减挂提供建设用地指标。结果是在有较好条件或者机遇的农村地区,但是也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建设用地指标无法落地,丧失发展机会。
2.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对策
2.1乡村建设需要在强有力的乡村组织和制度设计下进行
乡村建设绝不只是物质空间的建设,其灵魂在于乡村组织和制度对空间的需求。从我国历史上乡村建设比较好的典范和地区经验来看,能够兴旺和持续发展的乡村除了有比较完善的物质基础,更核心的是他们的乡村产业、乡村金融、乡村财政,以及自成体系的教育、医疗和养老模式。当乡村的生产组织方式、生活方式对乡村的空间需求被高度满足时,自然就形成了最有活力的乡村物质空间呈现。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参观张謇生平展陈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张謇弃官从商后在南通的唐家闸办了大生纱厂,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同时发展物流,兴建港口发电厂,开通公路,然后反补教育、养老等社会福利事业。张謇的事迹很有乡村振兴的示范意义,以民族工业集团公司组织乡村和集镇资源发展纺织产业集群,以产业链利润反哺交通、教育、福利等公共和市政领域,最后成为了乡村建设经典范例。
2.2乡村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不可否认,乡村之间资源禀赋不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不同,发展条件存在差异,乡村建设的内容和重点需要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对于我国南北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均衡,沿边沿海和内陆、高山和平原等地理形态变化万千,没有统一的乡村建设模式可供参考,因此各地的乡村建设需要有较大的独特性,要探索适合各地实际的乡村建设路径。各地需要投入到不同条件的乡村建设资金也要避免“一刀切”,要科学规划、各美其美。
同时还要注意到,乡村建设是在新发展的理念下实现的乡村发展,而不是回归传统社会的乌托邦思想。从我国及东亚国家和地区在过去几十年中的经验来看,尽管一些试图振兴乡村的建设方案对于解决乡村问题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除了少数典型村庄以外,大多数乡村仍然不可避免地在消亡,乡村建设需要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在保护生态、环境整治的前期下,对建设内容和建设强度进行理性选择。
2.3乡村建设风貌必须结合本地实际
乡村按照什么风格来建,必须与本地的土壤、气候、环境、建筑材料、名族特色、建筑风貌等自然资源和文化历史元素相结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盲目引进和借鉴外来建筑风貌可能面临四不像的问题。规划村民的住宅建筑功能布局,必须与本地现有的传统文化和乡里习俗相结合。传统的空间传承有民意基础,也符合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与之相结合更容易凸显本地特色,更容易出整体效果。用什么建筑材料,必须与本地已有的建材市场相结合。乡村的建筑材料不是简单的利用新材料新技术的求新求奇,而是要利用本地建筑材料体系的问题,如果不顾本地已有的建筑材料供给,完全从外地采购,那么建筑成本会非常高昂,建筑特色也会乏善可陈。如果在一个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农村建设投入成本较高的风貌建设,那么在总投资、后期维护和持续投入等方面都会面临制约。
2.4乡村建设内容必须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实际受益为最终目标
如果乡村建设好了,但农民没有得到真正的便利,那么这种乡建是失败的。当前有些农村地区出现了以上级政府政绩和领导意志主导乡村建设的情况,将农民的需求排斥在项目安排之外,或者考虑不足,这种为了政绩的乡村建设方式是盲目而达不到效果的。但是现在留守在农村的农民以中老年和妇女儿童为主,缺乏有能力的带头和话事人,意见分散,这种现实状况也决定了乡村建设的村民参与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化。只有把农民真正组织起来,才能在乡建议事过程中真正才与决策,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建设的资金真正落到最需要的地方,建设的内容真正能够有效的服务好村民,让村民有主人翁意识,对自己的家乡建设抱有期望,怀有感情,参与到乡建的具体工程中,多方参与,少花钱多办事。农民的组织化需要当地的经济能人或者返乡创业者的支持和引领,需要利用与本地契合的村规明约、乡里人情等组织资源,完善好组织内部的治理机制,这也需要当地政府的不断宣传和政策扶持。
2.5乡村建设的维护更新需要治理体系和政策机制
乡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我国会持续投入和不断升级更新的工作。目前乡村建设的维护治理任务是压在乡镇一级,乡镇工作的真实写照又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事情多、压力大、责任重、没有财权,导致乡镇政府很多时候只能扮演被动执行者的角色,既无心也无力把乡村治理落实到位。再加上乡镇政府基本没有财权,往往还负债维持。因此,在全面脱贫之后,上级政府需要给乡镇政府“减压”,减少频繁的检查与评比。将从上自下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从上自下与从下自上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使乡镇政府能充分反映和应对老百姓的意愿和诉求。改革预算管理体制,将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打包”给乡镇,赋予乡镇政府更多的自主权。改善他们的待遇和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的工作服务对象重新变成乡里乡亲。
3结束语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对以往乡村建设历史经验的传承延续,也是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举措,我们必须找准当先乡村建设出现的突出问题,找准发力点。在新的发展阶段,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来思考乡村建设行动的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参考文献:
[1]唐浩.乡镇干部如何驾驭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湖南省33个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的相关调查[J].理论探索,2019,01:123-128.
[2]王晓毅.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重在实践[J].经济观察,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