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文荣
(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都龙镇 663701)
摘要:目前我国矿山开采数量较大,中小型金属矿山众多,安全生产条件差,工程地质灾害隐患较多,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事故频发势头难以控制,给金属矿山的开采工作带来了阻碍,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通过分析某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一步阐述了采场边坡、排土场、交通运输、爆破作业、生产设备用电、物体打击、粉尘和噪声等在采矿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如果对这些危险有害因素防范不到位或失去控制,就可能发展为事故,从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必须根据分析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矿山安全生产的风险度,提高某露天矿山的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露天矿山;安全管理;现状;对策
目 录
第一章 我国金属矿山安全管理现状 1
1.1我国金属矿山安全管理现状 1
1.2矿山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1
第二章 某露天矿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4
2.1采场边坡、排土场存在的安全问题 4
2.2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4
2.3爆破作业存在的安全问题 6
2.4生产设备用电存在的安全问题 6
2.5作业过程存在的物体打击 7
2.6粉尘、噪声的危害 7
2.7人员安全生产意识薄弱 8
第三章 某露天矿山的安全管理的措施 9
3.1采场边坡及排土场的安全管理措施 9
3.2道路运输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措施 10
3.3爆破作业的安全管理措施 11
3.4生产设备用电安全管理措施 11
3.5物体打击的安全管理措施 12
3.6粉尘、噪声职业危害的安全管理措施 12
3.7加强教育培训力度 12
第四章 结 论 14
参考文献 17
第一章 我国金属矿山安全管理现状
1.1我国金属矿山安全管理现状
我国矿山开采数量较大,中小型金属矿山众多,安全生产条件差,工程地质灾害隐患较多,全国金属矿山每年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仅次于交通事故和煤矿安全事故,在各行业中位居第三位。近年来,我国金属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事故的多发、重大事故频发、伤亡巨大和经济损失惨重、全国金属矿山小矿多、分布广,矿山设计不规范,采矿技术力量薄弱,装备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势头难以控制。另一方面,矿山安全生产相关研究机构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一些技术关键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对灾害隐情的预测预报,以及相应的灾害防治措施等没有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从而导致我国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2矿山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随着矿山剥离开采的不断推进,高陡边坡逐渐形成,有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矿山地质灾害。目前涉及到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1、滑坡与坍塌
滑坡是矿山生产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之一。矿山在开挖过程中,往往会进行大面积的开挖,若开采矿层上部存在覆盖层,大面积开挖后覆盖层前缘往往直接临空,随着矿山的不断开挖,这些结构松散的表土层极易沿岩土结合面的软弱层面向下滑动,轻者产生表层垮塌,重者产生沿基岩面的土质滑坡。同时,这些剥离的表土一般随意堆砌,随着矿山的不断开挖,剥离的表土越堆越多,逐渐形成不稳定堆积体。这些堆积体未经过压实且未做任何防护措施,其整体结构较松散,稳定性差,受暴雨及工程活动影响,易产生表层滑动,形成表层滑坡。开采矿层倾向与开挖边坡坡向相同,且矿层倾角小于坡脚,而矿层上部或其中往往含有软弱夹层。顺向缓倾角矿山开挖多属于不稳定结构,随着矿山的进一步开采,在大雨暴雨、地震等不利因素影响下,这种岩质边坡稳定性将进一步降低,极易产生向下滑动,产生岩质滑坡。某露天矿山东帮1260m—1060m 坡面表面为红色粘土层,下部为风化石英云母片岩,该边坡为目前矿区主要运输边帮,台阶边坡角60°,台阶高度20m,台阶宽度8m~10m.由于地下水、断层 (或层面)的影响,该段边坡整体上处于不稳定状态,多个台阶边坡发生滑移,故边坡稳定性较差。
矿山如果发生大面积滑坡所带来的主要危害有:(1)危及采场工作的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可使人员受到滑坡岩土的砸伤,甚至被掩埋死亡;使设备毁坏;(2)大面积的滑坡还会给矿山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如果滑坡发生在凹陷露天矿山的工作帮,甚至会危及到矿山生产的进行,使得矿山停产。
坍塌主要发生在台阶爆破、铲装、运输作业过程中。坍塌发生后主要危及在下一台阶铲装运输作业的设备、人员和在上一台阶作业的凿岩设备和人员。如果露天开采台阶发生坍塌,有可能危及在台阶下部临近台阶的作业设备,设备被坍塌的岩石砸坏,人员也会被砸伤或掩埋死亡;如果在台阶上部有正在凿岩作业的设备,设备会因坍塌而倾覆,出现设备毁坏、人员伤亡。
坍塌及滑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采矿方式的原因而引发的:(1)如掏采而导致滑坡与坍塌的发生;(2)虽然开采方式是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开采的,但是保留的边坡角超过岩石的自然安息角,没有按矿山设计的边坡角进行开采,再加边坡地质原因而导致滑坡事故的发生;(3)临近边坡未采用控制爆破的手段进行靠帮爆破,使本应留有的台阶坡面由于爆破的破坏作用而没有留住,使边坡角增大,增加了边坡的不稳定性;(4)爆破振动对边坡的稳定也具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于高大不稳定的边坡,其影响更为明显。
坍塌及滑坡还包括排土场的边坡坍塌、滑坡及泥石流危害因素。某露天矿山目前共有东部、南部和北部3处排土场,其中东部排土场在用,南部和北部已停用。在用排土场由多台阶排土平台构成,设计废石容量为 1.72×108m3,排土场边坡较高。如果排土场的排土工艺、排土顺序、阶段高度、总堆置高度、总边坡角等不合理;坡脚与矿体开采点和其他构筑物之间若安全距离不够;或未建设滚石或泥石流拦挡设施;山坡排土场周围无可靠的截洪和排水设施拦截山坡汇水等因素影响会使排土场发生边坡坍塌,也可使排土场成为矿山泥石流重大危险源。
某露天矿山东部排土场汇水面积小,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好。排土场坡底部及对面有天然山体和排洪设施,排土场安全设施齐全,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几率较小,但由于受地形及堆排条件限制,排土场均采用高台阶排土,存在一定不稳定因素。
2、泥石流
矿山开采对土地与植被的占用和破坏面积较大,改变了矿区原生态的地形地貌。随着矿山的大面积开采,其自身植被固土保水的能力不断降低,随着大雨暴雨的冲刷,矿山的开采区水土流失将不断扩大,这种冲刷出来的表土、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构成了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同时,矿山剥离的覆盖层随意堆砌形成不稳定堆积体,这种松散堆积体表层易垮塌,随着雨水的冲刷,亦构成矿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矿山开挖后多为三面环山,前缘地形开阔,周围山体陡峻,地形上便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若矿山下游存在狭窄陡深的冲沟或河流,则在雨季露天矿山的下游沟谷泥石流较易发育。一旦矿山开发造成泥石流,将会对其下游村庄和农田造成难以估计的灾难。
第二章 某露天矿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露天矿山开采作业主要包括穿孔爆破、采装、运输和排土。滑坡和垮塌是露天采场、排土场边坡的主要破坏形式,车辆碰撞是运输环节经常出现的安全事故类型,在穿孔爆破过程中,爆破危害比较突出,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机械设备的损坏;另外,在露天矿山中还存在触电、物体打击以及粉尘、噪声等危险有害因素。
2.1采场边坡、排土场存在的安全问题
边坡失稳、排土场滑坡是露天矿山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的安全问题,往往造成重大甚至特大的安全环境事故;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不按设计施工或设计参数不合理及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变化造成边坡不稳定,爆破作业不当影响边坡稳定,防排水设施不完善及措施不当形成水灾引起采场、排土场边坡不稳定,造成采场边坡及排土场垮塌或滑坡。
就目前某露天矿山而言,随着采剥工作面的不断推进,高陡边坡逐级形成,采场边坡不稳定因素越来越明显,边坡安全问题越来突出。更为突出的是在矿体顶、底板围岩岩石质量等级较差,加之各级岩体结构面比较发育,导致岩石破碎,降低了岩石力学强度,影响了岩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另外,在东帮1260m—1060m 坡面整体边坡也存在不稳定状态,多个台阶边坡发生台阶式滑移。
排土场由于受运输路线、运输成本、未严格按设计堆排等因素的影响,个别排土场高边坡排土作业的现象依然存在,排土高度约60米,已超过设计规定要求,且排土边坡角是松散的岩石自然滚落堆积而成,边坡稳定性极差,再加上在排土场顶部防排水沟修筑不够完善,防雨水浸入措施不够完善,排土场捡矿人员较多等不安全因素的存在,排土场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2.2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目前,某矿山主要采用矿用卡车进行运输作业。由于受驾驶人员、路面、车辆及路面粉尘等因素的影响,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经常发生车辆碰撞、侧翻、自燃等安全事故,运输车辆事故在露天矿山全部安全事故中的比例占到50%左右。造成车辆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1、违章驾车:如超速行驶、无证驾驶、争道抢行、酒后驾驶、违章超车和超载等。
案例:2013年9月23日,某测量员陈某在采场1260平台进行验方测量工作,约10时55分,外委运输某某双桥车驾驶员李某倒车时将测量员陈某从背后撞倒,造成陈某轻微脑震荡、左手肘部和右肩部受伤,测量仪损坏。撞到人时双桥车驾驶员没有发现,车辆仍然向后倒退。现场管理人员朱某发现后,及时叫停了该车辆,才没有造成更严重人员伤害。
事故原因是外委运输某某双桥车驾驶员李某无证驾驶,对车辆性能不熟悉导致的安全事故。
2、疏忽大意:如疲劳驾车、情绪急躁、精神分散、心理烦乱、身体不适等。这类原因引起的事故在露天矿山运输过程中是较为突出的现象。
案例:2015年4月6日,某某驾驶员驾驶15号特雷克斯在待装区调整车辆准备待装时,车辆驾驶室左前侧擦碰1号天业通联车货箱尾部左侧,该事故导致15号车辆驾驶室前挡风玻璃及左侧门玻璃破损,护栏及驾驶室变形,给某带来了经济损失。
事故主要原因是驾驶员班前未得到充足休息、精神状态不佳、打瞌睡导致车辆发生碰撞事故。
3、车况不好:如安全装置不齐全、工作装置工作不可靠、安全防护装置工作不可靠、车辆维护修理不及时、带“病”行驶等。
案例一:2013年10月6日早上,李某驾车从采场1260平台拉运铜原矿至铜街堆场,行驶至鼎基原矿堆旁转弯下坡路段时,踩刹车发现刹车很软,刹不住车辆。李某便拉起断气刹,前方公路右侧及铜街新公路岔口处停着几辆精矿运输车辆,车辆转过弯道后李某叫跟车驾驶员韦某先跳车,自己随后也跳了车,车子滑行至原矿堆场冲撞后向左侧翻。此事故导致跟车驾驶员韦某右脚脚裸部被车子右后桥擦伤。
4、道路环境:如道路坡陡路窄、转弯大,行车和会车困难;运输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以及雾天行车,导致视线不良等。
5、矿用卡车盲区大:由于重型卡车车身高车厢体积庞大,有很大一部分区域都在司机的视线范围之外,于是形成了盲区,存在着安全隐患,尤其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司机视线更差,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6、管理因素:如车辆安全行驶制度不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或操作规程不健全、交通信号、标志、设施缺陷等。
2.3爆破作业存在的安全问题
露天矿山工程中爆破作业事故易发,不仅爆炸物品贮存、运输、装卸过程中事故多发,尤其爆破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比较多,比如说不按规定要求领用,因工程地质条件变化、爆破参数不合理、爆破作业不当是产生的冲击波和地震波以及飞石都会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出现。导致爆破作业事故的主要原因有:
1、爆破器材领用清退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在爆破作业前,爆破作业人员和监管人员未认真严格清点领用数量,对剩余爆破器材未进行认真核实清点,而是由运输爆破器材的人员单方面进行清点记录,然后进行签字确认。爆破器材领用和清退制度执行不严,有可能导致爆破器材流失后造成严重的后果。
2、爆破施工作业未严格执行设计及相关规定要求。在爆破施工作业时,对于抵抗线不足的炮孔的装药量,未严格执行设计规定要求;在雾天、黄昏,进行爆破未严格执行相关审批程序。
3、警戒不严、信号不明、安全距离不够。爆破作业时,没有等爆破警戒范围内的所有无关人员和生产设施设备撤离完毕后,就开始装药爆破;另外,由于部分机械设备较大,相当笨重,移动比较矿难,对于涉及到在爆破警戒区域范围内放置的大型设备,有时车间图省事,不愿意去移动设备,抱有“以前爆破都没有被废石砸到,这次也不会砸到的”侥幸心理。作为现场爆破人员和监管人员来说,他们也是听从车间领导的意见,不愿意去得罪车间领导,这就导致了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安全隐患得不到彻底解决。
4、爆破人员没有按照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程序学习、培训、考核,爆破作业人员无操作资格证;
5、爆破后没有达到规定时间,人员过早进入工作面。露天实施爆破后有可能会留下的盲炮、残炮,如果爆破人员不安规时间提前进入爆破区域,就有可能会发生爆破作业事故,导致人员伤亡。
2.4生产设备用电存在的安全问题
目前,某矿山使用的电压有高压电和低压电,高压电用于采区电动液压铲和钻孔设备,低压电则用于办公、维修、运输道路及作业面照明等。从安全风险的角度分析,高压电的安全风险更高些,安全风险难以控制。一是随着矿山采掘工作面的不断推进,高压用电设备变化移动比较频繁,可能因电缆绝缘腐蚀、老化、破损出现接地保护失灵或漏电等不安全的情况,从而发生触电事故。二是移动式变电站置于露天,风吹雨淋,容易因变电站周围管理不慎导致漏电,在加之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教育落实不到位,也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三是设备及电缆移动过程中,操作人员移动电缆时未用绝缘杆而直接用手移动,并操作人员未穿戴绝缘劳动防护用品,这也是导致事故的根源。四是用电设备、变电站、电缆经常或不定期的频繁变动,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同时生产用电安全隐患也就难以避免。
2.5作业过程存在的物体打击
在露天矿山中发生的较多的还有物体打击,相对于其他事故严重程度来说,物体打击事故的严重程度一般没有其他事故严重,但是,根据1:29:300的事故法则来分析,要消除一次死亡重伤事故以及二十九次轻伤微伤事故的发生,关键在于消除300次无伤事故,也就是说防止灾害的关键,不在于防止伤害,而是要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物体打击事故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它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造成物体打击的主要原因有:
1、没有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剥离工作。
2、危石、浮石不及时排除或处理危石、浮石时不按操作规程作业,发生撬小落大等现象。
3、工作场所狭小,缺乏躲避空间;上下同时作业。
4、没有排险工具或排险工具有缺陷等。
5、工作时精力不集中,对出现的险情不能及时做出反应。
6、安全帽等劳保用品穿戴不规范、不齐全。
7、采用掏底、扩壶等淘汰工艺作业,岩石坠落引起伤害。
8、缺少完善的滚石防护措施、设施。
2.6粉尘、噪声的危害
除了滑坡、车辆伤害、爆破伤人、物体打击等伤害意外,在露天矿山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粉尘、噪声等职业危害因素。
1、粉尘危害是矿山开采作业最大危害之一。
粉尘是在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细粒状矿物或岩石粉尘。凿岩、爆破、矿石装卸运输过程中都能产生大量粉尘。粉尘的危害性大小与粉尘的分散度、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和粉尘物质组成有关。一般随着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不同粒径的粉尘中,呼吸性粉尘对人危害最大。粉尘相对集中于以下作业环节:凿岩作业过程;爆破作业过程;装卸、车辆运输过程。粉尘存在的主要场所:采掘工作面;转载点、装载及卸载点。作业人员长期吸人大量的粉尘后,可能会得尘肺病,严重者可使肺部失去功能导致死亡。
2、噪声与振动。矿山噪声具有强度大、声级高、噪声源多、干扰时间长以及连续噪声多等特点。噪声与振动主要来源于各种设备在运转过程中震动、摩擦、碰撞而产生的机械动力噪声和由风管排气、漏气而产生的气体动力噪声。产生噪声与振动的设备和场所:凿岩设备和凿岩工作面、爆破作业工作面、矿用卡车运输、装推设备作业等发出的声音。噪声可以使人耳聋,还可能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噪声还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活动。
2.7人员安全生产意识薄弱
矿山开采者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从事一线工作的工人对于安全生产的意识薄弱,法制观念不强。我国矿山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矿山的从业人员主要以农民工为主,他们文化素质明显偏低,安全意识差、安全生产工作技能差、自我保护能力弱。就是矿长、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率也较低,先上岗后取证的现象比较普遍,管理人员凭主观意志和经验进行工作,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
第三章 某露天矿山的安全管理的措施
矿山安全管理是防止矿山灾害事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对策。造成矿山灾害事故的直接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矿山生产作业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而这些直接原因的更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仍然是矿山安全管理。为了防止矿山灾害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矿工的生命安全,应从改进矿山安全管理做起。
安全管理具有多层次、多指标的特点,它从一个系统的角度考核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及安全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对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中可能存在的危险起到安全预知的作用,达到提前预防和改善的目的。从这一目的出发,安全管理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是安全管理工作是否能更全面、更顺利、更有效进行的关键。
3.1采场边坡及排土场的安全管理措施
1、严格按设计的台阶及边坡参数施工,禁止超挖掏底、台阶超高、工作安全清扫平台宽度不够等危险情况出现,严格贯彻执行“采剥并举,剥离先行”的开采方针,按照合理的施工顺序及施工工艺自上而下进行采剥作业。
2、对采场高陡边坡上部进行卸载,做好边坡防排水,局部区域采用喷锚支护的方式对边坡进行加固处理,同时,对边坡建立边坡稳定性在线监测控制系统,对边坡稳定性进行监测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目前,某采区采用的自动监测系统是全站仪机器人自动监测信息系统,该系统精度比较高,可以全天候24小时对矿山边坡进行监测控制,以便为管理人员治理边坡隐患提供科学依据。
3、根据采场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变化及时调整边坡设计参数及爆破作业参数,防止因边坡设计参数不匹配给采场边坡稳定造成隐患,同时也防止因爆破作业参数不合理造成伞岩、飞石、破坏边坡等爆破事故。
4、严格按照排土场设计的边坡形态、台阶高度,排土方式、速度进行排土作业,将坚硬大块岩石堆在底层以稳固基底有利于排水,控制推土顺序,避免形成软弱夹层,排土挡的宽度高度符合安全要求,排土作业要安排专人指挥与操作。
5、按照设计的要求建立完善截洪沟、排水沟等排水设施,防止暴雨来临时对采区边坡、排土场造成破坏,从而形成泥石流等灾害。
6、改进排土工艺。将坚硬大块岩石堆在底层以稳固基底有利于排水,控制推土顺序,避免形成软弱夹层。
7、在矿山相对固定且不堆存废土的排土场区域开展植被恢复,预防水土流失。植被除了具有阻止雨水往排土场内部渗透的作用外,本身还能吸收大量水份。
8、排土场进行排土作业时,应圈定危险范围,并设立警戒标志,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危险范围内。
9、完善各卡点建设,加强对矿山进出口道路的日常管理,严格执行人员及车辆出入矿山管理规定。
10、加强矿山采矿精细化管理,避免矿石流入到排土场,矿石流失到排土场少了,捡矿人员也就自然会减少或没有,矿山安全秩序也就得到保证。
3.2道路运输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措施
露天矿山生产过程中运输设备多,车流密度大、交通复杂,矿山路况差,车辆事故频繁发生。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道路运输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减少或避免安全生产事故。
1、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生产意识,坚决杜绝无证和酒后上岗。如班组长应每班坚持巡查制度,对本班组员工的精神状态、思想情况及操作情况了如指掌,随时掌握员工的基本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安全问题,避免发生行车安全事故。另外,班组应创新员工安全教育形式,积极探索员工容易接受的活动形式,每次活动时让员工记住一个预防安全事故的小常识就行,日积月累,员工掌握了预防事故的很多技能,生产才有了安全保障,事故才会越来越少。
2、建立健全运输车辆安全行车管理规定,明确限速、超载、交叉路口行驶、保持车距、会车等规定,以及在夜间、雾天、雨季等不良天气行驶的规定等。如雨雾较大天气并且能见度不到20米时应停止运输作业;夜间运输作业时间不应太长,到规定的时间点时必须强制停止作业。
3、在平时的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对汽车的保养与日常检修,保持车况良好,汽车信号及照明损坏时要加以维护和更换。对于超期服役车辆应加强维护和保养,同时向某提出报废申请。
4、运输线路设计施工必须符合相关安全要求,在道路急弯处、陡坡路段设置防护墙,在危险路段设置警示标志。运输道路弯道处的会车视距若不能满足要求,则应分设车道。同时,要加强对运矿道路的维护,对损坏的安全警示标志、坍塌的道路边坡、毁坏的道路及时维修,保持道路畅通安全。
5、对进入矿区的车辆进行规范,凡进入矿区的车辆必须做到:悬挂车顶红旗;优先避让矿用卡车,杜绝弯道会车超车;禁止进入矿用卡车盲区范围;跟车距离不得小于30米;矿用洒水车喷洒路面时,禁止跟随冲洗车身或前挡风玻璃。并对违反此规定的驾驶人员严格从重处罚。
6、排土场设置必要的限速安全警示牌,卸矿场应设置安全挡车设施。?
3.3爆破作业的安全管理措施
爆破作业是金属矿山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序,其作用是利用起爆瞬间放出的能量以达到破碎岩石、掘进和开采的目的。由于在金属矿山的开采过程中使用大量的炸药,在运输途中,装药和起爆的过程中,未爆炸或爆炸不完全的炸药在装卸矿岩的过程中,都有爆炸的可能。因此,在某露天矿山作业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爆破作业安全管理。
1、严格执行《爆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的相关规定,加强爆炸物品运输、贮存、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对爆破器材的检查、领用、清退等各个环节,做好领用和清退记录。
2、根据某矿山爆破作业区域的地质条件情况,编制爆破设计说明书,明确具体的爆破方法、爆破顺序、装药量、连线方法、警戒安全措施等,同时优化爆破方案和爆破参数;计算确定保护对象安全距离,限定一次爆破药量;合理布药,实施分段延期起爆,分散释放全部能量;预估可能出现的爆破事故,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理预案。重要的是爆破设计必须按程序经审查通过方可实施。
3、加强涉爆人员的管理。加强人的管理是某露天爆破管理的重中之重,必须建立健全某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将管理重心下移,责任到人。具体做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消除隐患;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所有涉爆人员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爆破员、安全管理员等必须受过爆破技术培训,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并持证上岗;涉爆人员必须熟悉爆破器材性能、操作方法和安全规程,懂得盲炮、残炮的处理方法;爆破后只有确认安全后方可进入爆破现场;爆破后爆破员填写爆破记录。
4、安全警戒距离符合规定,雷雨、大雾及夜间停止爆破作业,防止早爆事故。
5、发生盲炮必须由有经验的爆破作业人员处理,未处理结束不得解除警戒。
3.4生产设备用电安全管理措施
针对某矿山生产用电的现状和管理情况,应从如下几方面做好管理工作:
1、加强设备安全用电基础管理,严格执行《电气设备设施管理制度》,重点抓好《6—10KV移动电缆管理制度》、《式移动变电站管理制度》的落实,抓好电力线路、电气设备设施安全检查,防止电缆落入水中浸泡、接地不可靠、绝缘老化破损、漏电等现象发生,确保安全防护措施可靠。
2、对电气设备的外壳、金属构架以及电缆(头)的外皮(壳)、保护管、变压器中性点进行接地保护,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
3、加强作业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电气作业人必须执证上岗。
4、严格执行停、送电安全组织措施及安全技术措施。
3.5物体打击的安全管理措施
1、严格按照矿山采剥设计开展正常的剥离工作。
2、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必须穿戴防护用品,同时要检查劳保用品的可靠性。
3、作业前必须对边坡周围,岩面作业地点上方的浮石、危石清除,确认安全后方可开始作业。
4、禁止上下一条线同时作业,上岩有人作业,场底及岩下严禁作业,并派人监护。
5、随时检查作业场所上方及周围边坡情况。如发现有浮石、危石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停止作业,撤出人员进行处理,确认安全后方可恢复作业。
6、严格按照各工种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严禁违章作业。
7、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对现场危险有害因素认识,做好自我预防和避让。
3.6粉尘、噪声职业危害的安全管理措施
1、加强对作业面、运输道路的洒水降尘,穿孔时严格执行湿式作业的规定。
2.产尘作业点的人员必须按规定佩戴个体防护用具。
3、采掘设备与矿用自卸车的司机驾驶室,应配备空气调节装置,禁止开窗作业。
4、对矿区边坡开展植被恢复,减小因风力吹起的扬尘对人体造成危害。
5、选择噪声小的设备,设置隔声设施,从源头控制噪声源。
3.7加强教育培训力度
安全教育培训是矿山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彻企业方针、目标,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的重要途径。在安全教育中首先是做好三级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中要反复强调安全生产的意义和目的,让职工明确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爱惜生命、关注安全、我要安全、安全为我”的思想。另外对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常识性问题要充分重视,认真组织学习。如:矿山安全法律法规、《矿山安全规程》 、炸药危害、工业粉尘的危害、安全用电及交通安全常识和简单的救护知识、消防知识、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等。同时,在各种培训活动中贯疏法律法规明确赋予职工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责任和权利,尤其是明确了他们的权利。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对安全工作的关心,积极参与企业安全管理。另外,还可以通过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使各级领导和职工看到违章行为、违章指挥给人民生命和企业造成的损失,从而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从事故中吸取教训,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四章 结 论
安全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和第一生命,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就安全而言,应该是千线、万线、生命线,安全是主线;有了安全,才能平安;有了平安,才能发展;有了发展,才能和谐。尽管这一显而易见的推理我们人人都懂,但关键是要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由于重复操作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习惯对一个人的行为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其余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因此,培养有利于安全的习惯,是减少事故偶然性和概率的重要途径。
培养安全的习惯,前提是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日常工作中的各种规章制度,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并变成工作中的自觉行为,这就是培养安全的习惯。
安全的习惯,说到底就是在工作中能够严格遵守各种规定和操作规程,是认真地,而不是轻率地;是长久地,而不是临时地;是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把遵章守纪化作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安全的习惯,关键在于理念培养。当一种制度被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准确运用的时候,工作效果就会随之显而易见。培养让制度成为习惯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文化,就要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的氛围,努力使之刻印到每位职工的脑海中,落实在具体的行为上,并用各类正、反面的案例来教育引导职工,使之感悟违规操作的害处。
培养安全的习惯,核心在于行为的养成。一种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经过历练,而这个过程的核心,就是“让安全习惯”的行为养成。我们常说落实规章贵在自觉,自觉就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是严格落实各种规章制度的有效方法,一旦一种良好的习惯已形成,远比任何外力所致更富成效。
总之,培养良好的安全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坚持不懈,需要他人的监督,但更重要的是靠自己平时一点一滴的自觉遵守与养成。培养好习惯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改掉以前的坏习惯。我们每位职工都应该对照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类操作规程,把遵章守纪化为自觉行动,让自觉遵守养成真正的安全习惯。
露天矿的安全管理有别于井下矿山的安全管理,更有别于其它行业的安全管理,只有认真研究露天矿山的生产特点,才能找出符合露天矿山实际的安全管理模式,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安全管理对策。安全管理是可变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遵循,而国家的安全法律法规则是不变的,只有把国家的安全法律法规与某露天矿山的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符合该矿的安全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才是有效的,才更加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邓云峰,吕文生,等.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 施雄斌,郭忠林,郭朋杰. 我国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铜业工程.2006. 4.
[3] 王信成.矿山安全管理探讨.西部探矿工程,2005(9).
[4] 毛海峰.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与实务.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8.
[5] 林大建,周永安,蔡嗣经,等. 小型地下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危险程度评价系统的分析. 矿业安全与环保,2002,32(5):81- 84.
[6] 阮琼平,王玉杰,等. 地下金属矿山安全评价体系的探讨. 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30(3):46- 48.
[7] 杨志刚.矿山地质灾害的探讨[JJ.西部探矿工程,2008,
[8] 王启明,金属矿山安全形势、问题及对策[J].金属矿山.2005(10).
[9] 王成,孙宝生,张建,高明星.中国矿山安全现状与对策[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6(2).
[10] 刘峰,叶义成,黄勇. 金属矿山安全管理体系的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9):58-60
[11] 魏长长.矿山开采中常见的安全问题[J].今日科苑,2010(6):78-79.
[12] 陈诗太.矿山开采中的安全生产问题与对策[J].安徽建筑,2010,27(11).
[13] 毛小林.矿山开采中的安全生产问题和防范措施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