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新华
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检测实验中心, 山西 永济 044502
摘要:文章系统地表述了多种提高检测管理体系有效性的途径。包括体系、人员、设备、检定、内审、管理评审、数据分析、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体系运行及档案管理等方面。既有理论描述,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供从事企业检测管理体系的管理人员参考。
关键词: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设备;管理评审
1、建立文件化的测量管理体系
企业按照GB/1T90022一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编制心计量管理手册》。(1)描述质量方针,组织结构、职能部门及人员岗位职责、权限、相互关系,计量包括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操作技能等要求。(2)描述计量职能,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的贯彻与体现、质量目标、管理评审方面的要求。(3)描述测量管理体系对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物资资源及外部供方的控制要求。(4)描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实现的要求,包括计量确认、测量过程、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5)描述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包括确保测量管理体系对GB/T19022一2003的符合性及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总则,内部审核、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不合格测量过程、不合格测量设备方面的控制、改进、纠正、预防措施等。(6)描述对测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要求。(7)程序文件或其引用。(8)质量职能分布表、测量过程流程图、测量设备在生产工艺过程中配置图等。《测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由企业最高管理者批准、发布并组织实施,这是第一层次的体系文件。第二层次的文件为程序文件。包括《文件控制程序》、《记录控制程序》、《测量管理体系人员管理程序》、《信息资源控制程序》、《测量设备控制程序》、《计量确认管理程序》、《测量过程控制程序》、《内部审核控制程序》、《不合格控制程序》、《改进、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顾客满意度信息管理程序》等。程序文件按照目的、适用范围、职责、工作程序、相关文件、记录六个方面进行编制。第三层次文件为作业指导书、产品工艺文件、产品技术标准、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及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中应包括:企业领导及有关人员的计量培训教育制度;计量器具周期检定(校准)制度;计量器具配备、使用、维护和保养制度,不合格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产品(或商品、服务)计量检测管理制度和计量工作的定期审核与评审制度。计量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在《测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中描述。第四层次文件记录表格,为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提供证据的文件。在设计记录表格时要考虑其信息充分性、可操作性、可追溯性和适宜性,按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对企业实施法制化管理。
2、配备称职的计量管理和测量人员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为提高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企业应配备满足产品需要的计量管理人员和测量人员。企业应规定计量职能管理和测量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并通过提供培训,使他们具有这方面的管理及专业技能资格,从而胜任本职工作。测量管理体系涉及的人员包括计量管理人员、计量技术人员、计量校准、验证人员、检验人员、内审员等。同时与测量有关的人员还包括使用测量设备或工具的生产人员,水、电、煤、油、气等与能源相关的操作、服务人员,材料、物资管理人员、仓库保管人员等。测量管理体系的人员配置视企业规模、管理水平、产品要求等条件决定,可设专门计量管理机构、专职人员,也可以设兼职人员。但无论专职或兼职都必须履行测量管理体系所规定的职能并有效地开展工作,做到所有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的人员都是能胜任的。
3、配置适宜的测量设备
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过程中,需要对产品工艺控制、产品质量检测、经营、能源、安全环保参数进行测量。根据产品特性、工艺过程、能源、经营、安全环保要求配置满足要求的适宜测量设备、器具、工具。如长度计量用的千分尺、游标卡尺、百分表等,原材料、产品数量计量电子秤、台秤,测温用的温控仪、红外测温仪、温度计,测量压力用的压力表,测量机械强度所用材料试验机等。
对测量设备数量、型号、规格、精度、量程,企业在配置时应全面防止不符合的测量所带来的风险及后果。配置适宜的测量设备不仅能满足工艺需要,还能降低工人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对测量设备的管理,可通过数字化的测量设备管理平台、《测量设备总台账》或临时借用台帐实现。由计量管理人员对测量设备、计量器具逐台分类登记,并且随测量设备的增加、报废、变动及时更新相关信息。
4、测量设备的校准与检定
凡对测量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影响的测量、检测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校准或检定,以保证测量数据的溯源性和准确性。对有能力的企业可以建立计量标准装置,对本单位使用的测量设备进行校准或检定,计量标准应能溯源到上一级或国家计量基准。对不能建立计量标准的企业,应将测量设备定期送往具有资格的校准实验室或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进行检定或校准。当相关机构不能进行校准的测量设备,企业可编制自校规程、校准方法、验收准则和校准周期,按周期进行自校。根据强制性认证产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的规定,对属于国家明确的低压电器、电线电缆、汽车、电气电子产品等涉及人身健康、安全、卫生、环境保护方面的产品,其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的测量设备除进行日常操作检查外,还应进行运行检查。校准证书、检定证书、自校记录、运行检查记录等均应妥善保存。经过校准或检定的测量装置,企业应粘贴校准状态标识,便于操作者识别测量设备状态。在测量设备使用过程一旦发现失准,即停止使用,并追溯到已测量过的产品,重新检验合格后才允许放行。
5、测量过程的控制
测量过程时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把测量活动看出一个过程,将有助于保证测量结果,影响测量过程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因素包括:人、机(设备)、料(消耗材料)、法(方法)、环(设施、环境条件)、溯(溯源性)、抽(抽样)和(样品处置)。测量过程设计范围包括:关键工序的测量过程;特殊过程的测量过程;能源管理测量过程、保证生产安全及环境的测量过程;由于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测量过程等。测量过程设计时应考虑质量特效参数、关键项点表及特殊过程,编制关键过程明细及检验规程。根据产品测量过程的影响程度和控制的难度,在关键过程明细及检验规程中选择部分工序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看,形成《测量过程不确定度分析报告》,相关人员会签后实施。
6、计量工作的定期审核和管理评审
内部审核、外部审核、管理评审是国际上企业管理体系中两项最具特色的活动。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定期进行计量工作审核和管理评审.是对计量工作、测量设备管理、测量活动的符合性、有效性、适宜性、充分性评价,从而保持测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企业在进行计量审核、管理评审时可单独进行.也可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内审或管理评审一同进行。计量内审和管理评审的结果应记录。对于体系内审、外审、管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或提出的建议,应组织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整改并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列入未来工作计划中,举一反三防止出现类似问题。
7、结语
总之,计量管理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经营、安环、能源等多项指标,与企业经济效益、产品质量、诚信度、经营发展紧密相关。企业管理者通过以上活动可以提高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促进企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冯曹冲.提高企业测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途径[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12):182-182.
[2]赵金土,白晓芬.提高企业测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途径[J].工业计量,2006,0(S1):211-213.
[3]李建华.浅谈提高企业测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3(5):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