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用电大数据分析的台区线损管理研究 李诵韬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电力设备》2020年第33期   作者:李诵韬
[导读] 摘要:作为当今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电力资源能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国网武汉市蔡甸区供电公司  430100)
        摘要:作为当今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电力资源能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运用智能用电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台区的线损问题进行管理,能够确保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确保电力能源的安全、稳定运行,有效减少电力损失,维护国家电网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智能用电;大数据分析;台区线损管理;
        引言
        在节能减排战略实施背景下,电力企业开始注重管理线路损耗、研究台区线损的影响因素等问题。由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用电量比较大,且配电台区低压线路技术改造不足,在运行期间出现较多影响线路损耗与台区线损的因素。电力企业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全面分析和研究相关影响因素,联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科学减少线路损耗、降低台区线损。
        1传统线损管理不足之处
        在传统的线损管理中,工作人员必须每月定期收集配电台区运行中的数据,然后进行台区损耗计算,比较和分析高损台区,检查高损台区的电流,注意日常管理,优化和改进在线损失分析,从而减少损耗,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一,工作人员必须每月进行巡视检查与运行维护,并在不造成供电中断的情况下减少高损台区。这种做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电力公司的运作,但仍然受到重大限制,例如,定期检查的方法不能够全面考核各个台区的线损管理情况。在实际线损管理指标传递的过程中,缺乏现场监督与指导,且缺乏激励制度,工作人员容易产生懈怠心理,不利于高效开展线损管理工作。第二,台区损失统计数据受到更严格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的线损统计工作只能够到达台区,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排查工作中,难以快速开展工作,如果某个区域的情况复杂,则需要调动大量人力,且排查效果一般,极容易发生二次高线损问题。
        2建立分析诊断模型
        2.1建立可计算分析诊断模型
        目前,用电用户的数量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相关信息的采集范围因此持续扩大,信息数据量也随之快速增加。就目前形势而言,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已经无法解决现阶段电力系统的分析情况,无法提供详细的诊断结果。为此,相关技术人员要根据信息数据多元化的属性,对线损中的计算参数进行预先处理,从而确保分析与诊断的工作效果。针对台区线损可计算分析诊断模型的建立问题,技术人员可以应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采取“if…then…”的计算方法,据此对记录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处理。要注重根据线损计算的特征,生产与之相匹配的规则模型,确保这些数据可以根据相应的分类规则,得以有效显示出来。通常情况下,台区线损中的计算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分别是公用配变、考核电表、综合倍率、运行低压线路以及用户智能电表等。因此,技术人员必须针对上述属性类别,逐一进行筛查分析,可以同时符合上述计算要求的即为可计算台区,否则便是不可计算类台区。针对采集安装率的计算方法,需要注重参照相关公式进行计算:采集安装率=已采集电表/应采集电表×100%。
        2.2建立户变关系分析诊断模型
        经过工作实践经验表明,针对台区线损情况的分析工作,其结果是否正确,往往与户变关系存在极大的关联性。倘若出现停电事故后,终端系统便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感知,并自动进行向工作人员通报故障。在此期间,智能电表记录到的信息,同样能够将其从终端系统传送至主站当中。当信息汇聚在主站后,相似度较大的信息便可以相互集合;差异度较大的信息便可以相互分散。在这种情况下,基于智能用电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构建户变关系分析模型,可以为线损管理工作提供极大帮助。
        3台区线损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线损管理流程问题
        台区线损管理部门职责包括电力调度、生产运行、营销管理与设备检修、维护等。当设备发生故障隐患时,多是由于故障的认定、消除及关联系统的分工不明确,部分员工不了解工作机制与运行流程所致。从上述分析可知,故障检修信息交流中,不具备标准化、规范化的线损管理流程。


        3.2计量表故障问题
        表计失压、熔丝元件熔断、电流互感器接线松动短路等,均属于常见故障问题。计量表经过长时间运行,极易发生技术性故障问题。针对内部问题,即使派遣专业人员进行排查检修,也无法完全排除故障。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老旧设备仍处于运行状态,无法在短时间内替换,从而导致计量表运行故障隐患高。
        4线损管理措施
        4.1提升线损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供电企业为了对线路损耗进行控制,必须立足于管理人员角度,做好相关业务知识教育、技能培训,确保管理人员掌握专业的知识体系,不断强化业务能力。通过提升线损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能够全面落实各项管理工作,采用学习和讲座方式,使管理人员明确线损管理的重点内容;利用技术培训方式,有助于加强管理人员的认知能力与动手能力;采用同业交流方式,可以加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优化改进工作内容与方法。
        4.2注重计量管理,加大考核力度
        对供电营业所与客户服务中心,实行封印签管理,并做好详细记录,加大内部管理力度。同时对计量装置的安装误差进行控制,防止发生窃电行为。电力企业应当建立工作组,重新安装和更换电能计量采集装置,以此实现台区管理在线监测,综合化考核台区线损情况,注重台区三相平衡监测,减少低压线损。电力企业应当使用高精度的电子表,以此确保计量结果的准确性,优化配置计算装置,合理选择技术援助,确保一次负荷电流低于额定电流。在安装配置期间,减少二次线路阻抗,将导电膏涂抹在计量回路接头上,同时使用胶布进行包扎,避免腐蚀。技术人员定期检查计量装置,确保装置一、二次端头接触良好,表计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注重核对配变倍率,严禁出现计量装置接线错误情况,及时追补故障计量装置造成的电量损失。
        4.3检查规范用户用电行为
        想要确保设备测量的精准程度,减小损失导致的计数问题,防止发生人为盗窃。一方面,必须尽快更新数据,定期开展检查工作,以此保证用户数据系统更为精准。针对新用户而言,尤其要确保这类群体数据系统的执行程度,必须定期开展检查。通过采取检查规范用户用电的方法,能够保证信息及时有效,增强用户注册和信息同所有用户的匹配程度,提高配电台区长期功耗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智能用电大数据分析的前提下,要推广普及智能化电表,为用电户开展智能电表安装工作,以此保证用电数据信息的准确与可靠,防止出现用电户擅自窃电的行为,能够及时得出台区线损数据,准确测出用户用电情况。
        4.4合理规划供电区域
        倘若变压器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空载与过载现象,或是输配电线的阻力增大,频繁转换电压等,都会加重线损程度,过度消耗经费,浪费电力资源。为此应当尽量减轻输配电线路承受的阻力。除此之外,供电范围与供电规划不合理、操作方式不合理,都会造成平台的损坏率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而提高。针对上述问题,工作人员应当加大对电路的保护力度,可通过使用环保材料、优化减损技术的方式,处理台区线损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智能用电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前提,在对电网开展线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电力企业以及工作人员应当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既要充分考虑对老旧线路设备采取技术改造降低线损,又要根据电力运行以及当地用户用电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线损管理常态化措施,以此有效降低线损发生的频次,有效节省电力资源,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王宁.线路线损及台区线损降损管理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22):114-115.
        [2]汤惠,田怀玉.基于智能用电大数据分析的台区线损管理研究[J].低碳世界,2020,10(10):133-134.
        [3]叶华,陈云润,项煜.智能用电大数据下分析台区线损管理的要点[J].电子世界,2020(18):64-65.
        [4]彭志峰.线路线损及台区线损降损管理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23):195-196.
        [5]刘寅,李懋.基于智能用电大数据分析的台区线损管理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10):26-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