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琳
常州市龙锦小学 213000
【摘要】“食育”是利用和饮食相关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提升学生的素质,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语文元素。小学生有许多自主休闲时间,如寒暑假、周末、课间休息等。在学生闲暇生活中进行“食育”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班级;闲暇生活;食育教育;语文学科
根据笔者观察,目前小学生在课间闲暇生活中会进行一些娱乐和放松,但开放性、灵活性还很欠缺,而且没有课间闲暇生活的教育学研究。而“食育”又是当今教育的热点和痛点。小学阶段的语文是孩子未来人生的奠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思考,笔者将进行班级闲暇生活中“食育”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实践研究,开展系列的“食育”活动,帮助指导学生知食明德,提升语文素养,合理安排时间,丰富校园生活。
一、班级闲暇生活中“食育”文章的阅读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很多关于美食的文学作品。古代诗人苏轼、王维、李白,现代作家汪曾祺、林斤澜、陆文夫、张中行等作家,不仅是美食专家,也是美文大家。这些作品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尝试将饮食文化元素引入学生的闲暇时光,以汪曾祺作品中的美食为主题进行了课外阅读。汪曾祺的散文,生动质朴,非常优美,其中关于美食的描写栩栩如生。笔者通过阅读任务单,让学生了解地方美食特色,进一步赏读汪曾祺的散文。
在寒假里,班级的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在qq群里进行了美食主题阅读的打卡。他们有的选读绘本《软软的豆腐》,有的选读白居易的序文《荔枝图序》,有的选读丰子恺的散文《吃瓜子》,还有的孩子分享了描写家乡特产的书《常州美食》。他们或上传朗读语音,或发布自己的阅读感受。除了学生自主阅读,所在班级还进行了美食文章的亲子阅读,家长和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阅读,互相提问、分享、品鉴,有的读完后还进行了相关美食的制作,共享美食带来的喜悦,阅读带来的欢乐,浓浓的亲情在家中流淌。
二、班级闲暇生活中“食育”故事的分享
每天中午饭后是孩子们的休闲时间,部分孩子无所事事,浪费时间,非常可惜。
针对这个情况,笔者充分规划这段宝贵的闲暇时间,创建了班级“食育故事会”栏目,孩子们纷纷踊跃报名,每天都有一个孩子带来精彩的食育故事分享,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有的同学带来《孔融让梨》《望梅止渴》这样的经典故事,孩子们在故事中了解了传统礼仪和文化。有《狐狸分奶酪》《狐狸和葡萄》这样的童话故事,孩子们体悟到了故事中道理。有的介绍了中西方的特色饮食,听得下面同学口水直流。有的带来了珍惜粮食的故事,倡导同学们“光盘行动”,将节约的理念深入人心。讲故事的同学充分准备,带来了食物、图片、精心制作的课件,提高了整合资料的能力以及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听故事的同学专心致志,锻炼了自己的倾听能力。听完后,同学还会根据台上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看看他有没有把故事说清楚,说具体,说生动。小评委们仔细倾听,对台上同学进行打分,特别优秀的同学会获得“美食故事大王”的称号。这个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期待。
三、班级闲暇生活中“食育”绘本的制作
绘本是小学生喜欢的一种书籍。绘本的颜色让学生沉迷,绘本里的故事让学生陶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绘本的色彩非常显眼,画面非常养眼、充满了瑰丽的想象,给孩子打开了一扇学习语文的大门。专家通过研究还发现,大部分孩子在写作的初始阶段都要经历“画画”这个过程。创作绘本这个方式更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对创作绘本有着极大的热情,在画的时候画出所想,写出他们的心声,可以进入自我表达、自我体验的世界。而“食育”教育又是当今孩子急需学习的内容,所以通过将绘本创作和食育学习融合在一起,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孩子们拿起画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绘本故事。课间,孩子们提笔创作,有的独立构思,有的三三两两合作完成。土豆、番茄、鸡腿、油条、面包,这些全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食物,他们给绘本里的人物都赋予了生命,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煎饼大叔、橘子小姐、肉丸太太,非常可爱。绘本中可爱调皮的人物让人眼前一亮,看着非常诱人,食欲大增。除了图案非常鲜艳生动,孩子们创作的故事也非常生动有趣,脑洞大开的故事传递出关于食物的特点和文化。
综上所述,班级闲暇生活,笔者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和想法。主动建构和生成开发的意识,创造性设计“食育”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实践研究方案。争取一举多得,跨学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当前的热点和重点教育内容,不断地充实、丰富活动内容,构建课外闲暇活动的基本模式,并经常性地进行过程性评价或阶段性小结,形成一套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操作体系,让学生成长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把“食育”融入校本语文课程[J]. 顾颖润.江苏教育.2018(11)
[2]浅谈小学生的食育教育[J].雷建英.科学咨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