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宏杰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毛衫城小学 浙江桐乡 314502
摘要: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环节。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找到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文章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改革与创新,在我国各学段学校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逐渐成为现今国内教学中的重要教育内容。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起点,强化小学阶段教育教学能够从根本上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探索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改善阅读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小学语文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其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提供有效指导。小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明确了解文字本身的含义及引申义,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阅读障碍,如难度较大的文字、修辞、语法结构等。教师要对此做出讲解和提示,认真做好阅读课程设计,优化可能造成学生一知半解的教学环节,不断改善阅读教学结构,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汉字真有趣》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按 5~7 人为一组开展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寻找能够体现汉字特点的诗词、歇后语和故事,从中了解汉字的趣味。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互帮互助,扫清阅读障碍,从而有效培养语言构建与表达能力。学生可能容易理解“琵琶”和“枇杷”是谐音词,却往往难以理解象形字和形声字。对此,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材料,开展趣味化教学活动,如猜字谜、谐音歇后语等,引导学生消除认知障碍,感受汉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二、深挖文本内涵,加强学生的理解
为什么要留意手法?文章平平无奇而可出奇者,少之又少,能准确而巧妙地创作出好的作品的作家,都是拥有很好的写作功底的,而写作功底最最简单的,就是写作的手法。笔者认为,小学生的深度阅读,应包括对于重要手法的灵活掌握,并且在遇到的时候能敏感地抓住其中要义。这样,对其未来的写作手法的灵活运用也具有很大的帮助。手法本身就是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而服务的,在教授手法的同时,教师应让学生留意手法的同时,了解这些手法在具体文本中的作用,加强学生的理解。例如,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祖父的园子》的时候,读到这句“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教师就可以问学生“这一段话有比喻的手法吗?” “是哪一句呢?” “是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呢?”“为什么不是拟人呢?” “拟人和比喻有区别吗?”以一个个逻辑分明的问句,让学生的深度阅读具有层次感,从基本的手法,到手法写出了什么,最终抵达作者的最终目的或意图,抑或是受到文章的启迪,都会让学生的阅读更加深入透彻。
三、丰富阅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阅读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内化与吸收语言知识的有力支撑,便于学生更好地积累语感,提升阅读学习的有效性。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诵读赏析、朗读训练等活动中体会语言之美感,感受语文阅读的意境美、形式美、文化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保持美好的精神追求。例如,在教学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稚子弄冰》时,教师可以基于诗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诗文大意,如基于“稚子金盆脱晓冰”这一句提问学生:“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冬天的早晨,天刚刚亮,一个小孩看到铜盆里结满了冰,他会怎样脱冰?有着怎样的表情和动作?”在学生了解诗文大意后,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设备再现诗文所描绘的情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对“稚子”天真童趣的欣赏和赞美,感受其中蕴含的美。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开展诵读、赏析等活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诵读中感受诗文中富有节奏的语言美,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拓展阅读教学范围,培养学生文化修养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高效完成阅读教学任务,难以有效满足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需求,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核心素养导向,教师可适当拓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范围,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阅读素材,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课文《月是故乡明》时,教师可先鼓励学生带着“为什么作者会有‘月是故乡明’的感受?”这一问题独立通读课文,然后邀请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带领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写世界各地的美丽景色 ?”“如何理解‘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这句话?”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经典读物,如余光中的《乡愁》、张抗抗的《故乡在远方》等,让学生从不同经典文学作品中感受其作者的浓浓乡情,体味其中的思想情感,并对比不同作者的不同作品的写作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促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自觉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五、结束语
总之,阅读能力影响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教师应当多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成就。同时,教师还应当关注学生对于课堂的诉求,在满足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理念下,教师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向莉.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转向[J].学周刊,2020(11):105—106.
[2]汤雨鑫.于敏章.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9):107—109.
[3]于雅秋.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02).
[4]严秋玲.核心素养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思考[J].语文课内外,2020(04).
[5]陈敏玲.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J].少男少女,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