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期   作者:张芳
[导读] 习作练习素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张芳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习作练习素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课程核心目标为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要求学生通过习作练习掌握表述内心思想情感和精准转述事物、事件的能力,即培养核心素养。学生畏难情绪是阻碍习作提升的重要主观因素。本文从此问题出发,分享了习作教学的些许个人经验,供教育同仁参考。
        关键词:习作教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前言:习作教学的最终预期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人际沟通、信息解读、情感表达等多维度素质。在习作教学中,应突破局部视角限制,走出语文天地之外,以宏观视角正确认知语文习作对全学科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意义,进而纠偏错误的习作教学理念,树立更高层面的教育预期,促进学生写作登堂入室。
一、问题寻因
        想要解决习作教学难题,首先应深入分析学生畏难心理的诱因。结合既往教学经验,可发现习作课适应不良几乎是四年级学生的普遍问题。通过课堂调查联合学生习作课表现和习作完成效果分析学生心理,总结出以下影响因素。
(一)心理因素
        小学中阶学习阶段,学生普遍年龄为10~12岁,该年龄时期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逐渐“降温”,虽然仍保持好奇心,但是不复入学初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感。此阶段习作要求进阶,习作主题拓展,自述要求、质量要求提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静物描写、人物描写,而且要求学生进行动态复述,以文字方式重现活动场景等。在该阶段习作中,学生需要学会观察事物发展规律,总结生活心得,完善思维模式,在观察的同时加深思考,积累生活常识,思考事物共性,发现事物本质。许多学生缺少动笔信心,不敢动笔,担心着眼点与他人不同,引起同学嘲笑,或担心文笔不好获得差评[1]。
(二)能力因素
        写作主动性和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关,文笔好、语感强的学生和写作能力差的学生眼中,习作难易度不同。导致能力差距的实际原因并非“天赋”差异,而是基础积累问题。部分学生日常表达欲、言谈逻辑性都很优秀,但写作时却感到无从落笔,常见原因是词句积累少,阅读面窄,缺少写作基础。另有学生文辞优美,表述丰富,但华而不实,缺少生动情节,是因观察少,真实情感体验薄弱。
(三)教学模式问题
        学生个性与天赋迥然相异,但无好坏之分,重点在于引导方式。新课改提出后,为实现核心素养提升的新时期教学目标,教育同仁积极探索创新习作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易出现一个误区,即过于追求创新形式,而忽视习作教学常规形式的经典内核。四年级学生自我约束意识较弱,“放养”模式适用性有待商榷,教学中应从经典框架出发,以课堂为核心,以课外为辅助,避免本末倒置。
二、认知纠偏
        在个人教学中应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从学生担心的问题出发,先进行“心理建设”。建议从初始写作课开始,要求学生建立作文档案,在家长辅助下将全部习作装订成册,编制目录。最好在家长辅助下录为电子文档,建立习作文件夹。教师在课前快速回顾过去的习作练习主题,根据学生分层简要举例不同层次学生的优秀习作,通过此种方法打破学生“习作很难”的认知,改变学生对自我习作能力的消极认知,增强习作信心。
        以“写信”为例,在教学导入时可引导学生回忆:有没有向父母申请过想买什么东西?有没有向父母转述过老师的话?有没有曾经给外地的亲人打电话拜年?交流的主题相似,只是需要将以上做过的事通过以笔而非口来表达,是换一种形式做一件做过的事,减轻学生在习作中的思想压力。
三、基础夯实
        习作的基础在于字词句,辅助学生夯实词汇基础,可丰富习作文辞表达。学生习作中“大白话”过多,说明词汇积累不足。对此,根据习作完成情况,语句直白的学生要求其制作积累笔记,抄录优秀词句。

在习作课中,围绕习作主题要求每个学生积累5~10个成语或词语,摘抄3~5条优美语句,夯实基础[2]。
        例如,“推荐一个好地方”中,为学生提供参考篇目,要求阅读相关美文或自行选择篇目,从中摘录词句,并在写作中重点运用词句。习作练习后,选取习作中的一两句话,要求学生以文采更强的形式重新表述。
四、佳作研读
        该阶段学生尚未掌握娴熟的写作技巧,需要为其树立典范,使其明白优秀的习作应是怎样的。为此,应带领学生研读优秀作品。研读写景文章时,分析写景顺序,如何融情于景,思考景物描述与作者情感的关联。写人文章则学习如何选取描写重点,例如行动习惯和职业的关系,外貌与人物经历的关系等。活动或事件描写学习安排主次情节,重点情节细化描述。部分习作课题也要求学生有阅读积累,例如,“我和____过一天”即需要学生对神话人物等有所了解。
五、生活观察
        文笔优美但内容单薄,是因为对生活观察不足,或者活动参与较少。针对此类学生,可取消其词句积累作业,而要求其每天以几句话描述当天的某个人或某件事。缺少生活观察和体验,习作就会枯燥无味,生动来源于真实。
        例如,“小小‘动物园’”中,是要求描述家庭成员的“动物特性”,发现他们身上所呈现的与动物相关的性格特点。本次习作要求学生了解家人,也了解动物习性。要求学生观察动物园的动物或身边的宠物,也可观看动物纪录片,总结动物个性与人的个性之间的相似之处。观察中生发感悟,下笔也会言之有物。
六、思维重塑
        习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追求“推陈出新”,但许多学生在实际写作时害怕“标新立异”。对此,应鼓励突破思维局限,不怕写错,就怕不敢写。在学生“跑题”时,应肯定学生的新视角、新思路,然后帮助学生厘清写作思路。根据既往阅读获得的经验,重塑思维,构建自己的“思维宫殿”,围绕主题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先熟练掌握大纲规划方法,塑造科学的习作“骨骼”,再填充“血肉”,完善习作表达。通过此种方式,可减少跑题,培养个性化写作能力。训练学生熟练运用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厘清习作核心思路,结合思维导图筛选素材。
        例如,在“写观察日记”中,要求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总结思维过程,例如在植物观察是从种子开始的生长过程,动物观察可描述进食行为、游戏习惯等,观察人时可从语言习惯、外貌特点等列举观察关键点。
七、实际演练
        无论是写景、写人还是描写事物、活动,都需要通过实际练习才能掌握写作技能,纸上谈兵对提升习作能力有限,而通过实际的练习演练,学生逐渐掌握词句运用方法熟悉写作的思维方式,在习作实践中发现写作能力缺陷,定位自身问题,针对性改进。在设置作业时,应分层练习,针对个体问题设计主题和作业完成方式。习作完成后,批改中总结主要问题,分析共性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偏离主题的原因,对此类学生要求其规范提纲写作。
        例如,对于表达方式单一的学生,布置句子转述作业。内容空洞的学生,要求其参与一次活动、种植豆芽或和宠物互动等记录真实过程。情感表述不足的学生,要求其看一段短片或动画分析其中角色的情感变化,描述个人感受。通过习作演练,学生适应动笔而非停留于构想阶段,教师可从习作中发现多样化问题,进而完善教学[3]。
结论:综上所述,为了消除学生习作的畏难思想,应对畏难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纠偏错误的思想认知,引导学生夯实字词句基础,有效研读优秀习作,通过观察生活激发情感体悟和写作灵感,打破思维禁锢,积极动笔练习,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渐入写作佳境,领略文字之美,积极参与习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杨惠."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分析[J].新课程,2020,(5):36-37.
[2]王玲,何平.探析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习作教学中培养策略[J].天津教育,2020,(2):139-140.
[3]陈海波.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J].语文课内外,2020,(1):2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