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宜兴市官林实验小学 江苏无锡 214251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施行,各学科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挖掘学生的学科潜能为目的,加之以合适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落实素质教育的意义。因此可以利用诵读经典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语言文化的兴趣,让其在古典文学的学习过程中,汲取先人智慧、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精神。
关键字: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提升素养;教学策略
在语文教育中,“经典”常常指的是类似于《四书五经》等富含智慧、礼仪与文化哲理的古代经典著作,也代表着诸多优秀的古代诗词及近现代文学名著等。不同的经典名著蕴含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无数经典汇聚成了汉语言文学的光辉历史,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其中韬光养晦、提升素养。而想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汉语言文化的精髓,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经典著作的教育和培养,而“诵读经典”就是较为有效的培养途径之一。
1利用课堂及早读时间鼓励学生诵读经典
利用语文课堂时间及日常早读晚读时间来引领学生诵读经典,是培养学生学习和诵读经典文学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正式讲解前和讲解后让学生们将经典文章诵读各一遍,第一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诵读大致了解文章概况,调整一个良好的状态准备开始学习;最后一次诵读是让学生在学习完整篇文章,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后,再次通过诵读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再次体会其中的情感,深刻体会经典文学的魅力。例如在二年级《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中,作者通过简短几句诗词就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描绘的非常细致形象,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印象,让学生更容易体会诗人描绘的场景,学习其中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
2聘请校外辅导员开展经典诵读讲座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自身没有很多的时间去研究和学习经典文学,因此对经典文学的掌握程度并不高。
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学校具体条件来适当安排一些有关于经典学习和诵读的专题讲座,聘请校外的专业辅导员来给学生进行专门的讲解。很多学生都会感到在诵读时无法准确拿捏住情感,也不知如何断句,在何处加重读音、抒发情感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让专家为学生一一讲解,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去揣摩如何正确断句,如何正确梳理文章脉络、分析文章结构,如何将丰富的感情代入到诵读之中,将经典文学通过诵读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参加完讲座后组织班会,让学生在班会上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交流心得。也可以让学生趁热打铁,在班会上运用讲座所学开展班级诵读,让学生逐渐爱上诵读经典,感悟经典。
3鼓励学生通过媒体关注有关经典诵读的新闻及节目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有关于经典文学的诵读和讲解类节目也逐渐通过媒体及网络呈现在大众面前,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把握住这一时代潮流所带来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形式来关注与经典诵读相关的节目,在荧屏上,通过欣赏那些诵读艺术家的朗诵,汲取成功的朗读经验,深入了解经典文学的内在魅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关注《朗读者》一类的朗诵节目,让学生沉浸在此类的教育类节目中,既学习到了课堂上无法涉及的朗诵知识和技巧,又可以放松身心,逐渐养成以朗诵为自我放松休息的一种方式。小学时期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
会模仿朗诵艺术家来锻炼自己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会逐渐对经典文学的内涵有更充分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之间提升自我的内在涵养和语文素养。
4利用家庭教育,开展诵读经典的课外活动
在课堂教育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诵读带出校园,带回家中,与父母一起参与到诵读之中,也可以让父母作为鉴赏者对自己的诵读提出一定的指导性意见。教师也可以结合家庭教育来开展亲子诵读比赛,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到比赛之中,实现学生家长的共同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中涉及的经典文学课文及一些课外经典文学开展诵读竞赛,以家庭为单位组队,邀请学校的领导教师及家长来作为评委。这种竞赛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诵读能力,加深学生对经典文学的认知,又可以增加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提升家庭之间的友谊。让家长积极参与到经典诵读的学习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鼓励学生对经典文学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束语:经典诵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经典文学的积极性,通过有声诵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学丰富的感情,汲取富有智慧的哲理,让学生从诵读入手学习,利用诵读升华自我,不断提升自我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经典诵读的策略探究[J].读与写,2021,18(2):99.
[2]孙海霞.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经典诵读整合探究[J].学周刊,2021,(1):61-62.
[3]韦照祥.浅谈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教学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