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林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荞山镇田坝小学
摘要:“启发”一词最早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启”指的是教师的引导、点拨,“发”指的是学生的思维生长过程。启发式教学指的是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真知,发展思维能力。就目前课堂现状来看,启发式教学在数学课堂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呆板,“讲授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屡见不鲜;设问方式单一,缺乏启发性,课堂单调乏味。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策略
引言
新课程改革后提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新课程改革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教学方式,使得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有效,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一、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提高动手能力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育活动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同时,要让学生做课堂上学习的主人,将思考和探究的主要教学活动交给学生,而老师只是做一些适当的引导。这样学生才会去积极地探究问题,才能通过自己的实践过程去获取知识。
举个例子,在教学“九九乘法表”的运算法则时,教师首先应当将具体的乘法原则交给学生,然后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能力,来创造一些合适的教学情景来让学生对原本枯燥的乘法原则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去应用乘法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而引起学生兴趣的方式之一就是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切合实际切合生活、学生在平时放学之后会接触到的事物来创设一些应用题给学生练习。比如“放学后,小明决定去文具店购买一些文具,他选择了3只黑笔,每只4元,选择了2块橡皮,每块3元,请问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的常规思路也许是选择用加法来计算,即“4+4+4+3+3=18元”,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提问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来进行解答,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互相探讨,这样他们就能通过思考和自我探究的方式来发现解答方式还可以以乘法来解答,即“3×4=12元,2×3=6元”,再通过加法得出最后的答案为总共花了18元,这样一种自我探究的方式即让他们理解了乘法的含义,更让他们知道了利用乘法表解决实际问题的便捷之处,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吸收需要学会的知识,同时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二、因疑设问,创设问题情境
当下数学课程与传统的数学课程相比,显著特点是强调情境教学,即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借助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以更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数学教师要综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全面学习理解新的基础性教育教学指导理论,积极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素养和教学实践技能素养,继而在教学工作中主动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建构具有良好应用价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对数学知识有更丰富的体验,从整体上提高学习效果。
以学习《量角》为例,笔者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量”字,问:“你会量什么?怎么量?”通过该问题,引发学生关于自身度量经验的探讨。在探讨中,笔者发现学生描述的大多是长度单位的度量经验,很少涉及角度及面积单位的度量经验。所以笔者明白了要利用学生的长度度量经验,促使其学习新知识。笔者先快速回顾了度量单位要统一的知识,然后指着黑板问:“要如何度量黑板的长度?”学生选择了分米尺,发现量到剩余不足1分米时难以测量,他们又选择了有更小刻度的直尺继续度量。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认识到度量的实质就是包含几个小的统一的度量单位。在学生有了这个认识后,笔者让学生再观察和尺子一样具备度量功能的量角器,问:“小的统一的度量单位藏在哪里?”找到之后先学习“找角”,这是“量角”的准备工作。先找1°的角,再找10°的角,学生很快发现一个角含有几个1°的角就是几度。接着继续引导:“你还能找到其他的锐角、直角、钝角吗?”笔者再让学生充分体验找角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和实际操作来描述自已找角的方法和步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很快感悟到量角就是拿量角器上的角去和被测角重合的过程。在笔者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最终掌握了测角技能。
三、以关键词来启发学生思考
在启发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保障启发教学的效果,教师可利用关键词或问题来启发学生对题目产生思考。教师首先要对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进行了解,并掌握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并在题目分析、知识点考查等方面视实际情况给予学生一定启发,及时为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分析扫清思维障碍,使其顺利进行解题技巧的应用,完成解题过程。
例如,在“周长”教学中,有一个题目为:长方形小花园的长是15米,长比宽要长6米,问小花园的周长是多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周长的理解,以及对“长比宽要长6米”这一条件的理解。当我将题目出示给学生时,部分学生的运算果然出现了错误,他们只练习过有具体长宽条件的题目,但并未练习过这个有着变化的题目。于是我利用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宽的计算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对本题中的重要条件进行了梳理。在我的启发下,学生认真审视题意,他们发觉本题只是多了计算宽的一个步骤,当将宽的长度计算完成后,周长计算又变得直观简单,因而大家都完成了计算,积累了解题经验。在本次解题过程中,关键难度在于宽度的计算,我利用这一关键词对学生进行提示,能帮助学生掌握解题重点,降低解题难度,使其能够灵活地掌握解题技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快速阶段,同时也是为小学数学奠定良好学习基础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在促进学生思维更好发展的同时为学生今后进行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实现新课程改革后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忠燕.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启发式的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9):18.
[2]叶素莲.启发式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天津教育,2019(32):13+15.
[3]郭艳珊.启发式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华夏教师,2018(3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