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期   作者:邱瑜
[导读] 数学应用意识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前提

        邱瑜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第一小学
        一、课题界定
        数学应用意识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前提,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主动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数学课程标准》中认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可以理解为:让学生自觉地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技能去解决或探索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
        美国数学教师协会上世纪末的课程基本特征之一是强调数学的应用;荷兰从90年代初就开始接受现实数学教育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日本设置了综合课题学习,体现了对数学知识综合应用的关注;在英国,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努力已形成体系——不仅将数学应用能力确定为单独的教学目标,而且要求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中要充分贯彻数学应用的思想,并在国家统考大纲中也体现数学应用能力的要求。
        我国的"双基"教学抓得比较扎实、系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获奖,确实让国人值得骄傲,但这骄傲的背后,又充分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培养是不够的。学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往往以取得高分为导向,常常采用题海战术,以“教材—书本—辅导资料”为主线,围绕考试目标进行学习,思考方法单一。学生缺乏数学应用意识,无法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碰到与数学相关的生活问题时,往往只能看到问题的表象,不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不能举一反三,碰到类似的问题,无法解决,造成思维独立性缺乏,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缺乏数学应用意识导致学生思维处于闭锁的状态,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不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是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在当代中国信息技术领域,中国专业人士缺乏一定的数学应用意识,很多为人瞩目的硬件设备或软件程序中的核心技术都是来自于国外,这与小学时代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只有从小学起学生就具备很强的数学应用意识,长大后才能解决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才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步伐,才能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是学生形成良好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加强数学应用意识;抽象思维能力反映了学生思维的广阔程度;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是在实践中才能够形成的,学生只有具备了数学应用意识,才能够对空间几何体进行解析,才能够真正培养空间想象力。
        (三)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学生才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并通过思维方式的转化,独立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智育也包括德育。学生通过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以积极进行创新思考以及新的探索,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发表些新的见解,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研究目标
        (一)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学生就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三)以数学应用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会团结协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合作的工作能力。
        (四)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以教师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研究为途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数学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并形成数学学科教学特色,促进特色学校的创建。
        五、研究内容
        (一)激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全面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例如:教师在教 “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数学应用意识,体验应用的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在教《时、分的认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时间的长短,可让学生欣赏一段一分钟的音乐,数一分钟拍几下皮球,一分钟做几道口算,数一分钟自己的脉搏跳动几下。
        (三)注重实践活动,拓宽应用的渠道,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构成了学习活动两部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光靠课堂教学还是不够的,还要向课外延伸。所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应用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可组织学生做模拟购物的游戏,让学生用自己的手中的钱,去买一些文具盒,彩笔,铅笔,皮球等。
        六、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教学目标多元化,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三)教学过程活动化,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
         (四)教学关系民主化,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
        七、研究的思路
        (一)研究对象:本校四年级学生。
        (二)研究时间:2020年5月----2022年4月
        (三)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预设研究计划,也有利于在研究中对症下药。
        2.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图书、网上查询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为研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参考经验。
        3.行动研究法:实施研究活动时,采用“预设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调整计划→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研究方法,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计划,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的认真预习的习惯。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撰写经验总结,积累材料。
        (四)研究技术路线
        活动是载体,实践是关键,数学是底线。
        八、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1.《“多向互动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市课题已结题。
2.2019年1月,论文《以生为本,人文评价》发表于《教育周报》。
        (二)主要参考文献
        [1]汤化波.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几点体会[J].新教师学,2010,05:118.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S].2011.
        [3]郑碧石羡,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5年.
[4]郭冬梅.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7):165.
[5]王必超.浅谈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1(36):181-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