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进
思南县天桥乡河田小学 565111
摘要: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愈加重视。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融合信息技术的手段,将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进行教育教学统筹,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教育教学历史使命的重任。所以,新课标要求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要在教育教学理念、方式方法、氛围形成以及受教育主体的重要性等多方面予以改善,对教育质量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动力。作为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对于教育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所具有的意义对于学生未来数学学习有着深远性与基础性影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看,困难重重。伴随年龄的增长,学生对高年级数学困难感受会逐步加重。受到年龄与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于数学的漠视已经引起数学概念性学习无法达到良好的理解状态。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法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模式落后等,已经随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社会性问题。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懂数学、学好数学,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教育教学部门应当积极落实新课标的教育改革要求,对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需要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性与效益性。
一、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依旧未能彻底摆脱,单纯注重分数的获取而不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通常以“题海战术”作为学生数学成绩提高的策略,而学生也仅限于满足于“懂原理、会做题”的底线化标准。在小学数学授课过程中,教师将传统教学方法的“被动灌输”贯彻到底,形成的效应即为“老师负责讲,学生负责记”。结束授课过程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掌握依旧处于表层化的公式原理,对于实践化操作的结果依旧无法达到教育课改的实践化要求。重新进行数学知识理论构建与体系的结合,使得“老师教得累,学生学苦”。作为教学任务的完成仅仅成为了底线,而对于效益与质量,根本无法企及。
二、新课标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析
(一)融合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将信息金属融合到理论教学与实践化应用当中。不仅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对传统教学方式所形成的突破与创新。将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教学软件应用到课堂上,授课教师要做好课前的精心设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与学习能力条件,根据学生爱好方向与关注点,合理设计课程教案与课件,确保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每一名学生都能稳定的跟随教学进度。
(二)充分运用数形结合教学法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背景下,数形结合的教学法被视为对传统教学法的突破。积极运用数形结合教学法,是学生对几何理论知识学习最有效、最直观的方式。通过调查统计发现,绝大部分小学生因为无法认知数形结合的道理与理论,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方式进行数学学恶习,导致数学学习的困难增加。对于社会数学的学习,要利用思考、逻辑思维能力去进行分析、判断和深入理解。对小学生理解能力的逐步培养,需要在初级教育阶段将数学的专业用语和符号有更为直观的方式进行讲解,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转化为图形予理解。就对于《圆》学习,将图形与数字生动结合起来。切勿直接简单的介绍与描述直径、半径、圆心等理论化问题,学生学习起来的难度较大、思维也较抽象。通过圆形图案的展示,并标注出直径、半径的构成形式,可以有效且直观地理解图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实物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有效性
学生对实物的观察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培养要求的内容。在数学教授的课堂上,教师要要引导学生对于抽象问题的观察、研究、分析与解决,而不能仅停留在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要靠动手实践去验证。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几何理论知识时,通过授课教师对生活当中所存在的、具有三角形特征的社会实物进行列举,如晾衣架、自行车等。让学生去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实物样式。从而了解到三角形的构造与特征。把客观存在的现象具体化,将其转化为直观的、简单的问题,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新课标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分别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氛围等关键因素予以改变。重视正确方法的运用、学习风味的培养以及学生受教育主体身份的关注,不断进行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崔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6(35)
[2]宋竹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教学大世界,2017(07)
[3]卢雪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