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期   作者:孙丽莉
[导读]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落实,

        孙丽莉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幼儿园紫荆分园233000
        摘要: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落实,幼儿早期教育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家园合作意识也日益凸显。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重要场所,要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家园合作平台。近年来,尽管在政府、学校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但仍然要为更好的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不断开展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行为习惯
引言:当今社会的进步是推动我国幼儿阶段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越来越多的家庭认识到幼儿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幼儿教育是通过幼儿园和家庭两个主体的共同努力实现的,即家园合作,而绝不是幼儿园及教师的单方面的付出和努力。本文主要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等层面展开讨论,旨在为家园合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阶段是孩子不断向世界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在这个阶段还不能准确的判断和区分好与坏,良与诱,因此教师和家长有权针对孩子面对的成长环境、学习对象等进行把控和指导以避免孩子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从实践中可以看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而不良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很难纠正。在幼儿早期的教育阶段,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孩子们在后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帮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成长,同时也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两个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和家长有必要针对幼儿幼儿在家的表现与在幼儿园的表现开展分析、总结幼儿在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的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针对典型的特点和问题,提出并探究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从而达到家园共育的效果,为幼儿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开展教科研活动,以科研促教研,不断积累经验
   首先,幼儿园结合每学期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引导教师立足于本班工作,以“班组”为单位开展教研,对“各年龄段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目标”实施教育研究。例如,小班的教师作为一个教学研究小组,以“如何养成幼儿自主进餐习惯”为主题开展讨论,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幼儿的生长发育与幼儿进餐情况的关系,证明幼儿进餐的重要性;再者,从时间上总结出一套合理的幼儿进餐流程和幼儿进餐注意事项。从而让教师和孩子在进餐过程中参照既定的标准和要求完成幼儿自主进餐习惯的养成。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保持教学活动的趣味性。通过音频和视频以及PPT等方式播放具有正能量的相关内容,让孩子在观看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也可通过组织孩子们开展过家家等小游戏的方式复习巩固幼儿应知应会的生活技能和基本的卫生常识。
(二)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结合常规训练,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1.个别训练活动。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着重关注每位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并针对每位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到恰到好处的帮助。
2.专门训练活动。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热衷发现和总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高频率问题,并引导学生纠正错误和问题。

比如,教师针对幼儿园学生浪费粮食和食物的问题,组织开展“珍惜粮食,从我做起”的活动,既让孩子认识到珍惜粮食的重要性,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3.创设操作练习的环境条件。幼儿园及教师应积极为培养孩子的某项技能创造有利的条件。比如,教师带领孩子建立绘画一角,在图书室、教室等区域预备绘画材料,教师专门辅导,为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绘画、了解绘画的条件,促进孩子绘画和审美技能的提高。
4.利用榜样的力量。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幼儿园应积极鼓励教师向孩子们传递榜样故事,学习榜样精神。同时,教师应积极组织孩子们搜集榜样事迹并乐于分享榜样故事。
(三)家庭配合,同步教育
1.幼儿园组建家委员会、膳委会,定期举办幼教专家的讲座,内容涉及“幼儿健康教育理念”、“幼儿健康教育的方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等方面。
除此之外,幼儿园应该要求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微信、QQ群,并由专人维护群内秩序,开展相关问题和主题讨论,家长与教师共同探讨、各抒己见,为幼儿园阶段的教育献计献策。
2.创设条件,拓宽家园沟通的渠道。采用家长会、面对面交谈、亲子活动以及家长开放日等多种有效沟通机制,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无论任何工作,沟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以下针对几类有效沟通机制开展详细的说明。
2.1家长会
定期举办家长会,邀请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和献言献策。首先,要向各位家长明确当前阶段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再者,归纳总结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记忆出现的问题;最后,拆分教学目标,下达和明确具体任务给家长,从而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幼儿阶段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目标。
2.2面对面交谈
教师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合,向家长回报孩子近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值得表扬的地方,具体了解每位孩子的家庭背景,深入分析每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阻碍,使得教师与家长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的方向一致。
2.3亲子活动
由幼儿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让家长在活动过程中全面了解自己孩子的优势和问题,并通过对比其他孩子发现问题;不仅如此,亲子活动的开展,也能有效的拉近教师、孩子、家长之间的距离,为长期的行为习惯养成的教学目标创造条件。
2.4家长开放日
家长开放日是幼儿园为了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现、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为了提高家长自身对孩子幼儿阶段教育的重视而开立的。在家长开放日期间,家长可以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和生活,从而了解幼儿园阶段孩子们的日常并充分了解和客观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这样可以加深家长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作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
2.5家长宣传栏
通过一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宣传介绍,使家长了解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清楚自己在孩子良好行为养成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2.6《幼儿成长档案》《班级网页》的利用
教师将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的点滴进行全面的记录,包括优势、存在的问题等,让家长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同时,应该寻找多种途径让家长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科学的教育理念,达到三方充分交流的目的。
三、结束语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幼儿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组织形式多样的教研观摩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加强幼儿园与家长间的良好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家园合作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园的教师应该利用有效的环境、工具等组织家长的学习培训活动,向家长传授优秀的家庭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在家庭中时刻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唐骏波.《习惯主导人生》,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高石.《儿童全面素质教育法》,改革出版社,20002年第一版
[3]凌小云.《成功家教》,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