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彬林
广西省桂平市第一中学 537200
摘要:在学生平均素质水平稳定提升,各项教育教学资源愈发完善的形势下,新高考对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有效渗透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内容,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实现全面学习发展。文章以此为基础,探究新高考视角下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培养途径,为相关教师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探究
引言:高中化学作为学生接触学习高阶化学知识概念与各类化学反应过程,完善化学观念与思维框架的重要课程,其核心素养培养工作侧重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方面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深入思考转化课程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正确观念与思维模式。
一、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培养
该核心素质培养工作应侧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质形态变化过程,明确物质分类及其变化分类方式方法,从微观角度思考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针对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微观变化进行思考[1]。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课时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或微视频为学生展示铁的烤蓝过程,引导其针对铁与水的反应进行思考,从宏观层面分析铁在该过程中变为四氧化三铁的过程,进而对铁与水的反应进行思考,并对铁不与冷水或热水反应,与水蒸气产生反应的性质进行了解,从宏观层面辨识其性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铁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的微观过程展示给学生,引导其从微观层面分析该反应过程,明确其反应过程实质。
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培养
该核心素质培养工作应侧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物质化学变化,并从能量转化等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同时从平衡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物质化学变化的可能性。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课时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或微视频模拟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过程,以此令学生在原有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基础上,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并引导其将电子转移过程与物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化合价变化联系起来,进而重新对氧化还原反应类型进行整理分类,提升自身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能力。同时,借助模拟情境,学生可从整体化学反应角度思考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平衡关系,进而能够借助反应中的平衡,推断物质的化合价变化,其强化其平衡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便于其提升该知识板块的题目解题能力,实现核心素养培养与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
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培养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高中化学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理科思维的重要素养内容,其教学培养工作应侧重引导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证据信息,针对物质的基本性质或相关化学变化进行合理预想,进而借助证据信息进行推理验证,借此针对特定结论构建相应证据链[2]。同时,应针对部分化学现象或反应过程建立模型,将相对复杂的内容转化为基本模型并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课时教学中,教师可引入思维导入,令学生针对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知识板块内容,从各项结构性质出发,结合自身对课时知识的理解,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内容,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待证主题“元素周期系的形成是由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发生周期性的重复”,令其结合教材内容与小组合作探究,收集证明该主题内容的证据信息,结合自身对课时知识的思考理解,建立相应证据链,并通过自主收集相关证据信息,验证主题内容,在强化自身核心素养的同时,也便于学生借此梳理总结课时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可通过设置问答判断,令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模型进行思考延伸,如在《分子的立体结构》课时教学中,教师可提供问题“除H2O分子以外,还有哪种物质是三原子分子立体结构?”以此令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调动自身思维,在脑海中构建分子立体模型与相关物质的联系,进而通过构建相应模型,判断哪种物质属于该模型范畴,有效提升模型认知能力。
四、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培养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是高中化学教学提升自身教学质量的重要核心素养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全面性与灵活性,综合强化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例如,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课时教学中,教师可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利用教师提供的微课教学内容预习课时知识内容,在对硅与二氧化硅的性质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令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针对硅酸的制备实验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各实验步骤,并对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进行合理预想,进而借助教师提供的实验设备动手操作验证,得出相应实验结论,并以小组学习汇报的方式展示本小组实验设计思路与实验探究过程。相较于以往的实验教学机制,该教学方式更能凸显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令其从实验任务接收者,转变为实验探究发起者,便于其从实验目的入手,构建具体的实验探究目标,并结合自身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制定完整的实验探究方案。一方面,该实验探究过程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结合自身认知理解进行实验探究,便于其在实验设计中进行创新,扩展其实验思维视野,在强化自身核心素养的同时,也为应对新高考不断变化的命题考察内容,奠定一定的学习基础。
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培养
在新高考影响下,高中化学教学不仅仅作用于知识层级与思维层级,对学生情感态度与责任观念的培养也愈发重视。为此,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渗透部分科学精神与责任培养内容,促使学生从更高的思维层面思考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及其应用方式,提升化学学习认知水平,建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观念[3]。例如,在《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课时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或微视频,为学生展示我国应用金属材料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下各领域应用不同金属材料的具体事例,以此令学生通过直观观察金属材料应用的发展过程,从化学角度思考不同金属材料在冶炼或应用中呈现的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高端工业领域中的金属材料应用,如航天或潜水工程中的金属材料应用,明确金属材料的合理应用对我国建设发展的重要影响,进而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并结合教师提供的社会热点问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思考课程知识内容,建立正确的社会责任田观念,深化高中化学教学意义。
结束语:综上所述,基于新高考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为综合强化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各项核心素养内容之间的的联系,通过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引入思维导图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与现代化学习环境,在多重教学影响下提升化学学习水平,为未来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员蓉,王会,梁永锋.高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研究[J].山东化工,2020,49(21):187-188.
[2]张辉寅.高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研究[J].才智,2020(29):167-168.
[3]符成格,陆文玲,孙素梅,张晓萍.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改革[J].才智,2020(28):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