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   作者:   李小玲
[导读] 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便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而语文教学作为运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包含了社会类、民族类、历史类等多种文化。
        李小玲
        广西百色市靖西市新靖镇璧零小学   533899
        摘要: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便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而语文教学作为运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包含了社会类、民族类、历史类等多种文化。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蕴含着中华民族几百年来的智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因此为增强学生们对文化魅力的感知以及不断开拓学生在思维上的创造能力,应将传统文化渗透式的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源远流长的特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在许多传统文化节日中都有体现。目前,国外掀起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浪潮,作为中国人更应该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小学生正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黄金时期,继承、发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从学生抓起。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广的意义
        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贯穿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四书五经”尽管在近代新文化运动及辛亥革命中多次遭受诋毁、抨击,然而从其依然可以流传几千年来看,必然有值得肯定的优秀文化所在。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气息相当浓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准确辨别其价值及作用。浓厚的文化气息可为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灵活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指引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内容的同时,对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一定的认识,进而帮助学生在自身知识体系中融入传统文化[1]。同时,以语文教材为根本,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将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彰显出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课堂时间、教学环节合理把控,科学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能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多角度发展,充分展现语文学科本身的价值与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在教材的基础上不断衍生性引入传统文化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运用的教材,其内容都是非常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的,其内容和文章的选取都是由多年编制教学教材的专家、学者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探讨最终编制而成的。教材中所涉及的文章内容不仅有现代化内容更是均匀的嵌入了传统历史性文章,最重要的是所涉及到的文章对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素质培养意义,值得学生们不断的学习和揣摩。基于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不仅只能传输给学生们关于修辞、写作手法这些比较生硬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根据文章内容不断影响学生的人文精神,要将这种精神不断的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氛围和环境中不断感受人文精神带给自身的影响,最终让学生在价值观的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上得到提升。


        (二)注重识字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汉字能帮助民族传递信息、繁荣文化、发展思维、演进文明,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而汉字库即可理解为存储历史信息的宝库。识字教学可谓是小学语文中的重点教学内容,要想学习语文或其他学科,就必须积累一定量的汉字,这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切忌单纯地就字教字,在保障学生高效识字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想象对每个汉字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理解和感知[3]。此类方法不但有利于识字教学趣味性的增长,并且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对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一定的认知。如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下《找春天》一课的教学中,该课包含了“羞、遮、掩、躲、嫩”等多个生字,教师可采取此类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至识字教学中:以“羞”为例,《说文解字》中给出了“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从丑,丑亦声”的解释,立足于该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将“羞”理解为美食。然而,该课文中却并非是以美食来解释“羞”。此时,教师可指引学生大胆想象,以课文中“羞”的实际意义为根据自行理解、认识,学生自然能够确定“感到难为情”才是“羞”在本课中正确的含义。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立足于“羞”的结构展开想象,如羊挪开“尾巴”之后,就会显露出“丑”,此时“羊”会感到难为情。。通过此类方式展开教学,能帮助学生将“羞”的结构、写法熟练掌握,且能加深学生对“羞”实际意义的印象。
        (三)讲解经典名著中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文学名著丰富多彩,富含深意,是文学界的经典。学生阅读名著有利于提升其文化素养、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应该自觉肩负起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强化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意识的责任。在理解名著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多的文化和知识,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例如,在学习《水浒传》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名著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名著当中鲜明的人物性格,让学生领略到名著当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和魅力,真正喜欢上名著,惊叹传统文化的雄厚力量,从而使学生的文化底蕴有了显著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先为学生讲解教材的内容,然后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名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如此一来,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培育学生的道德与人文素养,能够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刻认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挖掘课本教材资源,在识字与古诗教学中积极引入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全面感悟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达成全面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长远发展的实现,并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
参考文献
[1]黄丽萍.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读写算,2020(24):35.
[2]杨福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名师在线,2019(32):92-93.
[3]陈雨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教师,2019(01):59-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