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荣
武汉市光谷实验小学,湖北省武汉市,430076
教材是什么?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广义的教材是指课堂上使用的一切材料,狭义的教材是指为教学提供的材料。
怎么看待语文教材?我个人的教材观:服务观——教材是为人服务的,不是为单为教学与考试服务的;资源观——教材是资源,不是“知识的仓库”;平等观——教材与我们是平等的,我们与教材是同行者;生命观——教材是富有生命活力,用生命影响生命。我们把1——6年级的教材看成什么?通常习惯地看成平行线。我们应该思考:每一本教材每一篇课文担负着什么?我们应该看到:一本本教材是层楼,一篇篇课文是楼梯。在教材面前,师生的角色,应该是主动的人、开发的人、创造的人和发展的人。
怎样把语文教材用得更好?
首先,阅读教学要树立“为学而教”的思想。不是“教课文”,而是“教语文”,“教学习”。不是“为文而教”,而是“为人而教”,“为学而教”,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其次,阅读教学应该走出内容分析的“魔区”, 要由重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转变为重阅读策略指导的教学,关注阅读的过程与方法,真正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策略之一:在阅读指导的思想上,要定位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以《夏天和冬天》这篇课文为例,文章内容所写的事情很简单——夏天雨前雨中和雨后的情景,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也很简单——表达对夏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但是,作者用优美而准确的语言把夏天雨前雨中和雨后的情景写得这样生动形象则不简单。指导学生阅读本文应该怎样定位,将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行为和效果的问题。
如果从“内容分析”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阅读本文,就要盯住“下雨”二字,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要下雨?怎样下雨的?下雨时作者的心情怎样?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如果定位于“内容分析”,一定要从下雨的情景中挖掘出这样那样的人文教育因素来,那样,只能让学生陷入“下雨”的包围中,阅读将索然无味,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升。
如果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阅读本文,则要盯住一个“变化”二字,解决这样两个问题: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描写夏天雨前雨中和雨后的情景的?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在阅读中就能体会作者的写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进而十分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与学生、与教材编者、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我们把本文的阅读指导定位在“学习语言文运用”上。即阅读课文,学习作者是怎样把下雨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写详细的,体会优美的语言,感受夏天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美丽景象,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策略之二:在阅读指导的内容上,要善于挖掘“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
关注阅读的两个过程:从语言到内容,即理解语言;然后再从内容到语言,即习得与生成语言。阅读指导一定要踩好语言的“点”。
第一,找“训练点”,应该依据“年段目标与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按照不同的学段,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是我们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的基本依据。同时,我们还应该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训练点。
第二,找“训练点”,应该关注文本中的生字新词。
字词是构成文本的基本要素。“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首先要从字词的积累开始。教学中,我们应充分重视字词这一语言要素的训练,并把它放在首要位置。从新字生词中找“训练点”也有“讲究”,要探索规律。
如课文《夏天和冬天》中的生词:
蜻蜓 煮熟 转圈
好消息 开始 打着卷儿 云黑了
咕呱 精神 乘凉 晚霞
第一排是描写下雨前的词语,第二排是描写下雨中的词语,第三排是描写下雨后的词语。从每排的生词中寻找语言训练的点,学生理解起来清晰明了。
第三,找“训练点”,应该关注文本中的特殊句段。
教材编者在选编文本时,都注意遵循汉语言文字的基本规范,同时注意了文本语言的“典范性”,以利于学生学习。这些具有“典范性”的语言,有的是句子,有的则是段落。如课文《夏天和冬天》中:“柳叶打着卷儿,小花低着头,湖水冒着热气,小鱼该不会煮熟吧!”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教师在教学时应抓住这些“典范性”的语言仔细品读感悟。
第四,找“训练点”,应该关注文本中的“留白”之处。
有时文章作者在进行语言表达时,或“故弄玄虚”或“欲言又止”……需要读者在读文章时精心思考,才能读懂蕴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像这样,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就是文章内容的“留白”之处,它往往激活读者的思维和情感,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个性化的体验。这些“留白”之处,就是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的一个个“契机”。
第五,找“训练点”,应该关注文本中的美妙语感。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训练语感。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文本中的一些优美的语言往往是语感训练的最好材料。如课文《夏天和冬天》中:“风来了,云黑了,闪电了,雷公公跑来啦!哗!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下了一阵儿,风去了,云散了,闪电停了,雷公公回家了。”教师应抓住这些朗朗上口的语言,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策略之三: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方法、形式和手段。
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和分析,并与朗读紧密结合起来;比较有效的形式就是删改,填空,调换,省略,朗读文本语言;比较有效的手段就是用好多媒体课件。如课文《锡林郭勒大草原》中:“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要让学生理解“铺”字的含义和好处,就可以采用删改的方法,运用多媒体故意将“铺”字改换成“伸”字,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学生马上明白“铺”字更能体现个草原的广阔。运用有效的方法、形式和手段,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精妙。
策略之四: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要重视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背诵,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要知道,培养语感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和背诵。如课文《夏天和冬天》中:
天边挂起晚霞。
柳叶、小花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
湖里,小鱼摆着尾巴游得多高兴,小青蛙蹦上岸开始赛歌:咕呱!咕呱!
湖边,有人乘凉,有人散步,桥上来了一队小朋友。
湖水像面镜子:照着天,照着桥,照着那过桥的小朋友。啊,像一群小鸟飞过雨后的彩虹!
这几个语段描写了下雨后的美丽景色,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在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策略之五: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如课文《夏天和冬天》中:“柳叶打着卷儿,小花低着头,湖水冒着热气,小鱼该不会煮熟吧!”这是一个描写非常有特点的拟人句,教师教学时应抓住读与写的结合点,如:“小草_____,石榴____,小狗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适当的拓展训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补充句子,从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对于语文教学,我们应坚持的原则:语文教学就像做人一样,要复杂地思考问题,简单地处理事情。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好语文教材,共同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作者简介:
朱文荣,女,汉族,籍贯:湖北仙桃,生于1981年8月,工作单位:武汉市光谷实验小学,单位省市:湖北省武汉市,单位邮编:430076,职称: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