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贝贝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256220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内容与目标中指出“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目标中还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个人感觉无论是从哪个层面来说,激发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孩子们爱上语文课堂才是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唯有此,才能让孩子们自觉主动地识字、写字、读书、表达。因此,本学期我把“挖趣”“激趣”“创趣”作为自身课堂教学的实践重点。下面结合自身的课堂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收获与思考:
一、课文入门,《江南》的学习“趣”字贯穿始终
《江南》是孩子们进入一年级后接触的第一篇课文,设计本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便是趣味中识字、趣味中学文、趣味中提升每个孩子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本堂课我的设计宗旨便是“趣中学”。
(一)视频导入,“趣”之伊始
《江南》不同于以往孩子们接触的古诗,有明确的作者,它是汉代的一种专门搜集民歌进而谱曲演唱的机构,而对于“机构”一词,孩子们很难理解。为此,我没有直接介绍汉乐府这一名词,而是播放歌曲视频《江南》,让孩子们在美妙的歌曲及美丽的动态画面中感受乐府诗的韵律美,初步走进江南领略江南水乡别样的美。
有了初步的视觉、听觉感受,再来谈江南印象也就简单易行了,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把自己的所见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如“我看到了绿绿的荷叶”“我看到了水里有莲蓬”“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我看到了花心是黄色的”……充分尊重孩子们的视觉捕捉,肯定每个孩子的表达,给予孩子们初学语言文字的信心。如此以来,孩子们便能在课堂上本真流露,不再局限于一板一眼的较正式发言方式。这种氛围我喜欢。
(二)趣中识字,让识字教学尽量轻松
1.百变识字卡,初学偏旁的好帮手
本节课上,我们新学了两个偏旁“氵”“艹”,为了加深印象并学会知识的举一反三,我先出示了长江图片引导孩子们直观感受长江的水多故而用三滴水表示水多,进而补充“氵”的字多与水有关。孩子们对偏旁有了初步认识后,再辅助于精心准备的百变识字卡,拓展以前接触过的“海、河、流”等字,强化了偏旁印象,初步感悟到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艹”也不例外,先明确带此偏旁的字大多与植物有关系,再用识字卡展示“草、花”等强化记忆,尽管孩子们的识字有限,我想只要反复练习,孩子们会有所获的。
2.视频及字理演示双管齐下,讲汉字的故事
“采”是从植物上采摘果实的动作,直观展示采的视频文件,孩子们便不由的去模仿,采的含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而对于识记最为有效的便是投其所好,讲讲“采”的汉字演变过程,先出示最早文字即甲骨文中“采”的写法,教师讲解“上面像一只手在长满果子的树上采摘着果实”,这样以来,抽象的汉字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慢慢的直观形象了起来,我想对于这个字孩子们将难以忘记。
3.莲蓬识字卡辅助,趣味巩固
本课需要会认9个生字,为了巩固识字效果,我设计了最后的识字卡认读生字环节。为了激发兴趣,我精心设计了识字卡片——绿绿的小莲蓬背面写上生字,在采摘莲蓬的互动游戏中,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巩固了识字效果。
(三)用故事串联课堂环节,让孩子爱上语文课堂
鉴于一年级孩子专注力不够持久的特点,我尝试将本堂课的内容串联到一个情景故事中“我们要与采莲姑娘一起去采莲,可是调皮的莲花宝宝要考考大家才能顺利长大成莲蓬娃娃”,中间渗透识字、写字指导,完成了识字任务,最后的莲蓬娃娃便跟随完成任务的孩子回家,尽管课堂上这条线不是很清楚,但课堂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二、生活化的趣味比较,《大小多少》趣字引领,更直观化、更贴近生活
(一)生活化的课堂导入,趣从头入
本课的学习内容为“大小多少”,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课题中蕴含的信息是两组反义词,如何让孩子领会大小多少是通过比较得出的真知呢?课堂上,我找佳慧配合伸出小手,我则伸出自己的大手,随口问“谁能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很快领会大手、小手的概念。紧接着,我又伸出自己的双手,一只手伸出俩手指头,一只手伸出五个手指头,进而明确多少概念。如此以来,孩子们的脑海中对大小多少便有了宏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就简单可行了。
(二)巧用插图,趣中识字学文
本课的教学意在引导孩子们通过比较了解大小多少的概念,而课本插图直观展现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如“一个大,一个小,一头大黄牛一只猫”这一节教学时,我先是出示了黄牛与猫的图片,一方面引导孩子借助图片识记生字,一方面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了解黄牛与猫体积上的差距。在插图的帮助小,孩子们很轻松地比较出了大小关系,儿歌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三)创编儿歌,趣中创作
在学习儿歌过程中,引导孩子通过比较感悟大小多少的同时,引导孩子们自己尝试创作儿歌。如有了一二节内容的学习,出示图片苹果和枣子,引导孩子们归纳量词后尝试学习儿歌的表达方法创编儿歌,孩子们兴致盎然,能自主创作出课本上的儿歌内容。另外在感悟杏子多时,鼓励孩子们结合生活中盛杏子的容器,孩子们能用一筐杏子、一篮杏子、一袋杏子等代替“堆”,如此以来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锻炼。
(四)多样读背,趣中积累语言
学完儿歌,我采用多种形式督促孩子们背诵儿歌,先是填空的形式,补充儿歌背诵,再鼓励男女生接背、师生合作背诵,最后看图尝试背诵。在反复读背中,大多数孩子完成了背诵任务。
另外,本篇课文的数量词较多,我参考课后“读一读,记一记”归类整理了本课数量词短语,鼓励孩子们读读、背背并尝试用词说话,在反复的训练中,孩子们积累了语言文字。
古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如若能做到处处埋趣,我相信孩子们定能在轻松愉快中快乐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必定有大的提高,由“趣”入手,高效课堂的构建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