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导语设计十法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3期   作者:李路平
[导读] 教师一走上讲台,如果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课文教学,就像弹起一首华美乐章的序幕,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李路平
        河北省邯郸市第七中学  056004
        教师一走上讲台,如果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课文教学,就像弹起一首华美乐章的序幕,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功的导语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想感情的陶冶,有利于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审美观的养成。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设计自己的导语。
        一 意趣导入法
        在讲授《陌上桑》时,一位教师上课是这样说的:“同学们,我先讲一则外国幽默故事,听完后大家说明它用的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这则故事是:一个农妇的女儿长的奇丑,父亲让她去地里看玉米,乌鸦见了她,吓的不但不敢偷吃玉米,还把以前偷的送了回来。学生们听了哈哈大笑,有的说这是夸张手法。教师说:“夸张是从修辞方面说的,如果从描写方面说呢?”学生立即领悟说:“是侧面描写。”“对,侧面描写是一种很值得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它往往比正面描写的效果好得多。现在,我们学习一篇中国的侧面描写的典范作品——《陌上桑》。”
        二 情趣导入法
        《故都的秋》是一篇饱含深情,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分析鉴赏这篇文章有相当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笔下北国之秋的悲凉之美。这一点不仅是重点也是难点,可以设计如下导语,激发学生的情感,导入新课:
        “秋天是个神秘的季节,没有春的妩媚,没有夏的热情,没有冬的凝重,仿佛一个遗世独立的清丽女子,随落叶而至,随飞雪而归。有天高地广,金风送爽的心旷神怡,也有北雁南飞,霜风凄紧的萧索悲凉。
        秋像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不管什么时候读,都会别有情味。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伤别,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有人独上西楼,萧索寒秋,只见残月如钩,梧桐深秋。秋夜里,李后主读到的是“剪不乱,理还乱”的离愁。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那么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又怎样一番情致呢?让我们进入作品尽情品味吧。“
        三 设疑导入法
        对鲁迅先生的《药》,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语: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然而我们想一想,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又换来了什么?民族依旧黑暗,国民依旧愚昧。多么可悲呀!一个人病了,有医生给开药吃方可痊愈。一个民族“病”了,又有谁来开这个“药方”,开什么“药”呢?请让我们拜读鲁迅先生的又一透视国民灵魂的名著——《药》。
        四 情景导入法
        例:在讲授叶圣陶的小说《夜》时,一位教师板书课题后说:“自然现象的夜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学生说:“黑暗。”教师又问:“如果在漆黑的荒郊,你隐隐约约看见一群群散乱的坟冢,坟冢上还有一点点磷火在漂游。这时一辆反动派的刑车呼啸而来……此时此刻,你的感觉如何呢?”学生说:“恐怖.”教师接着说:“面对恐怖的黑夜,有人会害怕的战栗起来,但也有人敢于在这黑夜里奔驰奋进。我相信你们会钦佩后一种人,称他们是勇士。这样的勇士被鲁迅先生称为——”教师还没说完,学生就接口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学生说完,教师点头微笑说:“今天我们学习《夜》这篇小说,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白色恐怖下的夜的,看看小说里有没有‘真的猛士’在。


        五 追忆导入法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受,我想每个人都各有不同,而且在我们这样一个年纪对生命充满着希望与憧憬,也充满着迷茫与无奈。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我们曾共同走进了一个饱经苦难的心灵,体会到那长达十五年思索而得出的结论:人一旦出生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问题是你应该怎样活下去。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个饱经痛苦又无限丰富无限充实的内心世界,这是一个让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到震撼的名字——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是一个学生并不陌生的名字,对于这个人的身世经历,学生们或多或少有些了解。这里以《我与地坛》导入,使这两个都身残志坚,给人无数震撼的人有了某种联系,而且这种震撼在学生心中可以说又加深了一层。
        这种类型导语的设计,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宽旧知识,使学生联想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因此,在具体导课时教师要善于联系与利用旧知识,把新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以此作为导课的切入点,设计导语,引出新知。要注意不可颠倒主次,过多的涉及以往的内容,这样会把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吸引到回忆上,而消减了学生对于新知的兴趣。
        六 实验导入法
        根据课文内容,根据儿童爱动好奇的心理特点,由教师或学生以亲自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的方法导入新课。例如教《灰尘的旅行》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一下,在教室空间里你看到什么,然后做实验:用深色布或黑纸把教室门窗遮挡起来,用一束电筒光射进去,这时让学生再观察,问看到什么?(灰尘)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仅有灰尘,而且灰尘在不停的运动着。这样就使学生获得了灰尘旅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七 激情导入法
        通过语言激发把学生思想引入课文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后导入新课。有位教师讲《诗八首》,她用这样的话激情:“诗,像种子一样,有一股顽强的爆发力。好的诗歌破土而出以后,它的芳香会和民族精神融合,长久地滋润大地;今天我们读的古诗八首,有的已经距今九百年,有的距今约一千五百年,然而,诵读、咀嚼,仍可品味到其中的芳香。”学生情弦被拨动,脑中充满民族自豪感,带情朗诵,兴意盎然。
        再如朱自清著名散文《春》的导语可用:“古往今来,不只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春天,赞颂过春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杜甫《绝句》、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冬天里我们远去,春姑娘姗姗而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篇阳光明媚,和风吹送,郁郁葱葱的魅力景色,这景色给大地注满了无限生机,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
        八 图文导入法
        开课之前先展示某件事物,给学生以新鲜、形象的感觉,引起他们的注意,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松鼠》一课时,学生对松鼠这种小动物不熟悉,难理解,我就借生物试验室的松鼠标本采用演示的办法,让学生观察它清秀的面容,闪闪有光的眼睛,矫健的身体,美丽漂亮的尾巴,从而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再如《中国石拱桥》这一课,可以拿出赵州桥的挂图,请同学们说出桥的结构特点。这种导语适用于事物说明文。
        九 结题导入法
        如契珂夫的幽默讽刺小说《变色龙》的导语:“《变色龙》是描写动物世界的科幻小说吗?是想象天空神魔的神话小说吗?那么它是一篇怎样的小说?‘变色龙’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借这一种动物来描写一位堂堂的警官?俄国著名的作家契珂夫在世界画廊中成功的塑造了‘变色龙’的形象,这个典型形象使人们在觉得滑稽可笑的同时又产生深深地思索。”
        此外,阅读教学还可以用比较导入法、猜谜语、练习法、表演法、欣赏法等方法开讲。教学要有法而无定法,课堂导语的设计应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从而选择好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