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昭景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于田镇盘溪小学 343900
摘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而想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仅仅依靠语文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这便要求教师必须及时地转变教学的理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 有效衔接
引言
所谓课内外阅读衔接,就是以课内阅读文本的某特征为纽带,延伸、拓展课外的阅读文本,以弥补语文教材文本数量少、题材狭窄等不足,进而起到拓展学生阅读面的作用。但是,课内外阅读衔接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点阐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意义和有效的实践策略。
1立足衔接点,融合课内外阅读
1.1立足课内文本,引发课外阅读
学生如果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就要借助文本阅读问题,引入与文本内容有关联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深入阅读这些课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对这些课外资料阅读、思考、比较和分析,然后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相互交流,从而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认知,建构对课内文本和课外文本中心内涵具有个性意义的解读。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研读导学过程时,学生研读诗句“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喜欲狂”“放歌”“纵酒”描述作者听说失地已被收复了而欣喜若狂,此时,就会有部分学生产生阅读认知困惑:“诗人为什么会这样的兴奋?”教师及时把作者的生活情景和当时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资料放在多媒体屏幕上,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对话交流,教师适时地进行细致的讲解,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了作者当时听闻这么好的消息,出现了惊喜若狂的表现。学生解决了阅读认知困惑,在今后的阅读活动中就会多读历史典故的课外读物。
1.2准确寻找迁移点,保证课内外阅读衔接自然有效
学生随意选择课外读物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能保证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基于课文找准知识迁移点,向学生推荐与之相联系的课外读物,实现课内外阅读衔接自然、有效的目标。(1)衔接同主题而不同作者的作品。语文教材基本上会将同主题的课文放在同一个单元,在找寻课内外阅读衔接点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单元教学的特点去找准迁移点,让课内外阅读衔接来得更加自然。
1.3立足课内阅读素材,多角度发散课内外衔接
小学生的性格与爱好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随着年龄的提升,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可能拥有截然不同的阅读偏好,这时教师若是强行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选择相同的书籍,很容易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阅读教学适得其反。兴趣丧失是阅读最大的敌人,语文教师需要保护的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感受到快乐,从而主动地完成课内外衔接。因此,开展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应考虑到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特点,预设几种学生可能喜欢的阅读方向,在课内阅读教学结束后,由学生自主选择课外阅读素材,从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原则
2.1必须遵循主体性的原则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课内外阅读本身便是学生高级学习活动的一种,学生通过阅读的进行不但能够了解更多的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对于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究愿望。这便要求教师进行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时候,将自身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内外阅读的衔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2必须遵循教育性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性原则是其核心,这便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格素养的培养,同时,教师也应该重视教材知识的挖掘,深入地挖掘其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阅读内容的教育价值,帮助学生能够在进行课内外阅读的时候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具体措施
3.1题材衔接
所谓题材,就是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作为写作材料,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通常用题材来区分文学作品。例如,当讨论自己最喜爱的书籍类别时,除了以作者和体裁划分,更多的是以题材进行划分,比如:历史题材、科幻题材、农村题材、现实题材、武侠题材等。这说明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作品的题材比较敏感,所以,当教师发现学生对某篇文章十分喜爱时,如果给学生推荐相同题材的作品,往往能够投其所好。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过程中,教师不妨以题材为纽带,给学生拓展相关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5]。
3.2衔接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兼有德育功能,所以教材编写者在选择课文时,会充分考虑文章的思想深度和价值观念,使其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想需求,从而给学生待人接物方面带来积极的引导。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当课文主题思想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且颇具教育价值时,教师不妨以此为纽带,进行课外阅读的拓展。例如,在学习《墨梅》时,诗中“梅花”这一意象容易赢得学生的喜爱,所以,教师可以拓展梅花相关的诗文,比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王冕的《白梅》,柳宗元的《早梅》等。引导学生对不同诗词中的梅花形象进行对比,总结梅花所象征的高洁、坚韧等美好品质[4]。另外,《墨梅》的最后一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体现了诗人独善其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珍贵品性,同样也受到学生的喜爱,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拓展含义相近的诗句,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查找全诗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3]。通过内容的衔接,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中心思想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德育价值。
3.3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主题阅读活动
对于学生而言,阅读是一种自主和个性化的活动,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获得的感受也可能是不一样的。为了将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出来,做好课文知识和课外活动的衔接,教师可以进行课外阅读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如在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花生可贵的点在哪里,思考父亲为什么将花生和苹果、石榴、桃子等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赞扬了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品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还可引导学生交流分析自己感到优秀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精神,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的阅读量,还能了解学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2]。
结束语
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核心。尤其在小学阶段,阅读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课内外阅读时,教师必须加强对文本选择和使用的管理,让学生可以通过高质量、广范围的阅读,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研究”是对语文阅读形式的一次认识和尝试,取得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有效的阅读场内培养起阅读的兴趣,改变了碎片化的阅读状态,阅读面得到拓展,自身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不断提高[1]。
参考文献:
[1]李欣雨.探究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5):75-76.
[2]游小玲.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探究[J].考试周刊,2021(18):47-48.
[3]王海峰.课内外衔接开展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提高学生素养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17):58-59.
[4]柴红英.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整合策略摭探[J].成才之路,2021(04):108-109.
[5]王小梅.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探析[J].成才之路,2021(0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