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晶晶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李典幼儿园 江苏省扬州市 225106
摘要:在语言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搜集材料,创设适合幼儿喜爱的语言区环境。尤其在民间故事活动中,根据故事的不同,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语言对话环境,利用故事中的情节布置游戏环境,并根据故事中的人物制作手偶、皮影、布袋娃娃等,让幼儿与环境和材料对话,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民间故事;幼儿园;大班语言
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幼儿语言的学习一般发生在完整的、真实的、有趣的、非竞争的、与生活有关的情境中,因此,幼儿的语言学习方式主要为语言习得,所谓语言习得是指幼儿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母语的过程和方法,幼儿是通过大量接触语言素材,在交际中掌握语言、运用语言。幼儿对语言规律的掌握是无意识的、自然地使用并掌握,是“拾遗”语言的过程。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幼儿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并不在于语言形式的学习,而是在于实现交往的目的,不注重语言形式,而注意语言意义。
一、结合故事内容,创设故事环境
在删选故事和制订计划后,教师可以重新布置语言区,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老鼠娶新娘》前,我们可以用硬纸板和红色绸带创设故事背景。在活动时,教师播放一些精彩片段,这样一来,幼儿就会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去探究,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个故事。
在民间故事教学中,通常教师会结合活动室里的不同区域和相关角色游戏进行讲解。如在故事《神笔马良》中,教师可以在语言区投放相关绘本图书,在美工区投放毛笔和宣纸,在表演区投放头饰和服装,在角色游戏“民间舞台”中投放《神笔马良》中的音乐和道具等。这样,能够让幼儿尽快熟悉故事中的角色,激发幼儿不断探究故事的欲望。
二、根据年龄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1.找准人物,理解内容
幼儿理解故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故事中的形象人物。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会分析人物的特点,引导幼儿观察人物,分析人物的心理特征,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2.重点事件,引发思考
在民间故事中,有一些情节是故事的高潮,跌宕起伏,很吸引幼儿。如在故事《鹬蚌相争》中,教师可以重点抓住鹬蚌相争的场面,用手指的各种形态来表演鹬和蚌相争的故事,加深幼儿对这个故事的了解。
3.借助道具,丰富故事
幼儿的思维具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道具等,使故事形象化,活化故事内容。
4.化繁为简,赋予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一些民间故事进行加工整理,提取其精华,赋予其时代意义,让幼儿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
三、围绕故事情节,开展各类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民间故事教学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在挖掘故事中的兴趣点,讨论深入开展活动的类型和方式,比如用调查表、记录表、邀请函等方法记录有关的故事内容,让幼儿在学习中感受、思考、衍生,促进幼儿多领域能力的多元发展。
1.我知道的民间故事
开学时,教师在班级里展开学习民间故事这一活动,一直延续到学期结束。本学期初,我们发放了《民间故事大调查》的问卷,了解家长对民间故事的认知情况,也让家长知道开展这一活动的重要意义。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幼儿感兴趣的民间故事,在搜集的过程中,幼儿能对民间故事产生深切的感受。我们每月会进行一次“民间故事我知道”的交流活动,邀请幼儿讲述自己和爸爸妈妈收集来的感兴趣的民间故事,这样,不仅增进了亲子感情,开展了亲子阅读活动,还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幼儿的自信。
2.我会讲的民间故事
“给弟弟妹妹讲故事”活动是幼儿提出的新想法。由于小班新生刚入园,有一个过渡期,我们大班幼儿提出了可以给弟弟妹妹们讲有趣的故事的想法。一开始,故事由几个幼儿轮流讲,后来看小班的弟弟妹妹反应很好,孩子们又加入了角色表演。同时,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我们还发动家长一起用废旧材料制作每个故事的道具和服装,再指导幼儿配合使用这些道具,让民间故事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味。在这样的混龄讲故事活动中,不仅我们大班的孩子对自己喜爱的民间故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中、小班的幼儿对传统的民间故事有了些许的兴趣和熏陶。
四、提供表现机会,设计各类环境
语言区域游戏中,教师要帮助一部分内向胆怯的幼儿树立自信,挖掘幼儿潜能,给他们提供表现和展示的机会,俗话说“给孩子一份信心比任何礼物都重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对交往情境的判断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等。”
1.设置舒适开放的硬环境
在活动区域划分上,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根据活动室相对空间,语言区宜选择临近窗户、光线明亮、舒适和谐的地方,适当拉开与表演区之间的距离。可以提供座椅和靠垫等物品供幼儿散坐、团坐。绘本书架的位置、高度,要便于幼儿取放,大书小书应统筹摆放。
2.营造自由宽松的软环境
教师要以观察者的身份随时观察幼儿的表现,支持他们尽快进入角色;要以参与者的身份,在活动中生发话题,鼓励幼儿多说多听;要以引导者的身份,适时给予幼儿帮助与支持;要以倾听者的身份,尊重幼儿的表达,鼓励幼儿畅所欲言。
比如在进行“小雨哗啦啦”主题讲述时,教师出示有关下雨的图片、影片,生成丰富的语言讲述内容,让幼儿围绕这一主题,模拟现实生活中下小雨的情景,尝试用“小雨像××”“小雨又像××”进行讲述,营造轻松愉悦的语言表达环境,培养幼儿主动运用语言、主动沟通交流的兴趣。活动过程不是简单的对话与模仿,幼儿在活动中七嘴八舌,但无论说多说少,说对说错,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肯定,“你很勇敢,是第一个把自己想法告诉大家的小朋友,为你点赞!”、“你的声音响亮,想法有新意,真了不起!”……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语言是在具体的情境和交流运用过程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五、丰富主题活动,强化表达意识
斯金纳认为,幼儿要通过自我强化和强化伴随,才能逐渐形成语言能力。自我强化表现为当幼儿听到别人说过某个字、某个词、某句话之后,他能在别处独立发出同样的声音,就会不断地自动地强化自己尝试性的言语行为。强化伴随则表现为当幼儿某个偶然的言语行为发生之后,如果它与成人正确的发音相似或符合,那么成人就通过点头、微笑等给幼儿以积极强化。因此,开展丰富的语言主题活动,为幼儿创设语言表达的机会,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对增强幼儿语言表达的意识有着促进作用。例如,通过每日分享、晨间谈话、天气预报员等主题语言活动,让幼儿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激发幼儿想说、愿意说的动机,为幼儿语言表达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同时,教师给予鼓励的反馈,强化幼儿语言表达的行为,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总之,民间故事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传统文化精髓。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民间故事的优势,从不同层面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优秀的民间故事得以流传。
参考文献
[1]张文洁.解析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教师提问——以绘本《敌人》的公开教学观摩活动为例[J].幼儿教育,2013(2).
[2]毕月花,马玉霞,汪念念.幼儿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杨莉君,康丹.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观察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