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楹联、游记等诗文鉴赏在导游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3期   作者:边皓锋
[导读]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参与旅游活动的旅游者越来越多,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旅游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边皓锋
        青海省西宁市世纪职业技术学校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参与旅游活动的旅游者越来越多,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旅游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旅游的本质是审美、旅游的灵魂是文化,导游人员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文化必须依靠文字作为载体才能传承下来,发展下去。
        优秀古诗文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宝库中最夺目的璀璨明珠,古诗文赏析是提高欣赏品味、培育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学习和了解汉字、诗词、楹联的相关知识非常必要,对于提高导游人员的自身修养和讲解水平、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效应,进而提升中华旅游文化的核心吸引力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旅游活动是一项寻觅美、欣赏美、享受美的综合性审美活动。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爱美、求美之需求,而且还能起到净化情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作用。因此,导游人员在实地导游讲解中应该重视旅游的美育作用,正确引导游客观景、赏美,导游实地讲解要求导游人员的讲解内容应该“言之有文、言之有据、言之有情”
        导游服务是一门艺术,它集表演艺术、语言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在导游讲解之中。因此,深入研究中职语文中古诗词、楹联、游记等诗文鉴赏教学融入到导游专业教学的技巧,培养并提高导游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审美技巧、引导导游专业学生拓展观赏角度、进行规范讲解正是本课题的研究初心。
一、  旅游的本质——综合性的审美活动
        可以说,旅游活动在形式上由两部分构成,即离开居住地的旅行过程和在异地的逗留过程。无论是远古时期出于生存需要的迁徙活动还是近现代具有经济意义的观光享乐旅游,古代、近代和现代旅游的形式是相同的。
        就旅游活动自身而言,其本质表现为: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旅游的目的之一是获得审美体验,追求审美愉悦;旅游观赏的形式是异地观赏;而旅游观赏的对象则是神奇神秘的大自然和生生不息的人类世界。
        人类通过旅游活动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增长见识。在旅游活动中,人们体验到的是自信、充实、舒畅、愉悦、自豪等情感,这种情感正是一种审美情感。这种活动及其所产生的体验在人类的实践中反复发生,使体验不断深化,终于积淀为现代人类的旅游情感。因而,旅游感受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快感,而是在人类实践中出现的社会性情感,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
        所以,今天我们来探讨中职语文教学中诗词楹联的教学与中职导游专业的教学相结合,就有了契合点,也有着现实性和必要性!
二、中国古代旅游概述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周游列国、广收学生,儒家思想发展到后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影响力一直穿透到了今天;
        此外,还有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道家的庄子、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等都有长达数年甚或数十年的远游经历,司马迁的远游更近似于现代人的探险考察旅游。
        商朝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商人阶层,到了战国时期,商贸活动已经很发达了,而远足他乡的商贸活动正是以旅行为前提的。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大发展的时期,也是民族融合、科技、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公元八世纪时,大唐帝国和唐都长安俨然成为当时的世界中心。日本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朝鲜人、西域各民族人士在长安大街上随处可见,外交旅行也空前地兴盛起来。
        这一时期的科技和经济比前朝有了很大的发展,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给处于“士”阶层的知识分子提供着种种机会。这些士人们四处游走,无形中为中国山水诗歌和游记等旅游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阮籍、嵇康、谢灵运、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韩愈、柳宗元等等都有过旅行游览的壮举,都有不朽的作品传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大批学者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考察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严谨求真、矢志不渝的治学精神也影响着中国后世千千万万优秀的知识分子。在考察之余,他们也在尽情欣赏着祖国的名山大川,抒发着自己的浪漫情怀。正如宋代大诗人陆游所言:“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
        这一时期,帝王巡游、商务旅行、士人漫游、宗教旅行、探险考察旅行、外交和国际旅行等活动都非常活跃。参与旅行的人们,在旅行的过程中去探寻大自然的美丽、纵情山水、抒发情怀,以此获得身心的愉悦,这些活动已经同旅游的核心本质——“审美”相符合,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也对后世中国旅游文学的繁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宋元——明清时期,在学术考察旅行方面,航海家郑和、地理学家徐霞客、医药学家李时珍等等都是杰出代表;而明末清初时期的顾炎武、王夫之则不仅是文学家、思想家,也是政务旅行的典型代表。
        我们可以发现,诗歌总是伴随在人们的旅途,接下来我们就要探讨如何在导游教学中切合旅游活动的特点来鉴赏古代诗歌。
三、中国古典诗词歌赋鉴赏
        谈到鉴赏古代诗歌,就要了解古代诗歌的题材分类。
         1、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在魏晋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甚至出现了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山水田园诗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饱览祖国美景、欣赏旖旎风光。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寻根“乡愁”,体验“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成为一种旅游新时尚。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里,山水田园派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3、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2)、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4、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5、送别诗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唐人的送别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唐代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格调或豪放或含蓄,或旷达或深婉,或直露或蕴籍,或借景或托物,用语浅近,不事雕琢,真正体现了“境近意远,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
        在这里,还需要特别提到的就是“楹联”。在我国为数众多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景区,楹联是最常见也是极富导游意味的点景艺术,而这些名胜古迹上的楹联,则是蕴积于其中的文化内涵、历史意蕴、哲学观念、精神品质、价值取向的凝练而精辟的概括。游客造访名胜古迹,决不满足于那些单纯的形式美,更要感受其中的精神交化内涵。解读和欣赏楹联,是大有裨益的。旅游景点的楹联“画龙点睛”的妙用。
        具有“特”、“丰”、“精”三大特征的旅游胜地的楹联是我国绝无仅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叶大平先生在其文章《楹联:中国旅游胜地的亮丽景观》一文中给我们做了精彩论述。  
        首先,欣赏楹联有助于旅游者提高观赏该景观的与趣和情致,加深美好印象。
        第二,欣赏楹联能有效地拓展旅游景点的审美时空,从而极大地増添其内涵,提升其价值。
        第三,有些楹联善于化平凡为神奇。作者根据某景点地形、地貌的独特性,有意强行地加以附会、衍化、夸张,使之具有神话色彩、寓言色彩、幽默趣味。
        第四,有些楹联,表达出一种生活趣味和人生情调。作者自己置身其间,营造出一个与该景点相和谐一致的生活图景、人生境界。
        显而易见,无论多么好的景点,有或没有这样的楹联,其价值和魅力是大不相同的,而旅游从业者的人文素质(包括文史修养),也应进一步上台阶、上档次。
        综上所述,我们探讨中职语文教学中诗词、楹联的教学与中职导游专业的教学相结合,尤其是文学欣赏与导游词教学相结合,不仅有了契合点,更有着现实性和必要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