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3期   作者:王兴兵
[导读] 基于素质教育理念,高中数学学科素养体现出多种特征,即综合性特征、阶段性特征及持久性特征等。

        王兴兵
        重庆市南华中学校,重庆  401120

        摘要:基于素质教育理念,高中数学学科素养体现出多种特征,即综合性特征、阶段性特征及持久性特征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一、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
        (一)综合性特征
        综合性特征是高中数学核心素养重要的特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备数学学习能力,包括正确的数学思考方式、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及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围绕问题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按照正确的方式推理出答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在灵活应用高中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锻炼实践能力,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阶段性特征
        阶段性特征体现在学生在不同时期学习高中数学知识所获得的不同能力和素养的发展。高中数学知识具有差异性,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时期运用合适的方法。高中数学知识体现出的差异性,是建立在各种数学知识具有的联系性的基础上的。学生应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不同阶段的数学知识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持久性特征
        培养高中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持之以恒地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在不断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会不断完善数学思维,会从数学角度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教育价值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由计算元素、推理元素、测量元素、建模元素、统计元素等多种元素组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和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为例,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会按照数学思维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
        数学价值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数学知识进行想象,根据想象的内容进行计算和推理,并将计算和推理的结果进行归纳,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三)促进高中数学实践教学发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可以为高中数学实践教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一方面,教师要调整数学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数学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便实现数学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共同发展。
        三、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理论结合实际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概念性的特点。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且学生无法有效掌握各个阶段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会出现学习脱节的情况,导致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降低。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知识过程中,应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技术等方式,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在教学情境中渗透数学理论知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会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能有效激发学习积极性,并在学习中不断开阔数学视野,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进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高中数学“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教学内容为例,本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的意义、判定定理与充分条件的关系、必要条件的意义、性质定理与必要条件的关系、充要条件的意义、数学定义与充要条件的关系,初步使用常用逻辑用语进行数学表达、论证和交流,进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将教学目标展示出来,并围绕每个学习目标设置问题。
        (二)利用数学概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会逐步形成数学意识,这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及其相关规律,并使学生在运用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中逐渐形成逻辑思维。学生理解了数学概念,会对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会应用概念解决问题,进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基于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讲解数学概念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扎实掌握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发展逻辑思维。
        以高中数学“向量的概念”的教学内容为例,本节的教学目标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减、乘运算,掌握空间向量的运算规律。为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应向学生讲解空间向量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空间向量的表示方法,并会用图形说明空间向量加法、减法,以及数乘向量和它们的运算规律,要求学生会用空间向量的运算,以运算规律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培养学生事物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及相互转化的辩证观点,通过变式训练提高学生对事物个性和共性联系的认知水平。
        (三)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在解决高中数学问题时,学生如果采用正向思维方式,有可能会陷入思考问题的困境中,不利于后续的数学学习。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数学问题时,会先找出问题中出现的条件,然后深入分析每个条件,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验证获得的结果。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数学问题,既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还能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统计教学中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中,统计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中会涉及概率知识和统计知识,且上述知识具有抽象性特点,因而教师可以结合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知识和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以人高中数学“样本空间与事件”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应组织学生进行随机试验,在随机试验中使学生掌握样本空间的概念,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与随机事件的含义。教师通过统计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能使学生具备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及数学运算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既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东翔.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05):39-41.
        [2]?孙琳琳.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8(24):33-34.
        [3]?王敏雪.数学教学目标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