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贵亮
安徽省霍邱县长集中学,安徽 六安 237441
摘要: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还承担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任。因此,教师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死记硬背式教学模式,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历史问题开展思考、讨论和探究,最终完成高中历史的高效学习,并促使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下,获得历史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探究性;策略
一、 探究性教学法与高中历史教学
(一)探究性教学法内涵
正如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激发思维的火花,是推动学生进行思考的动力。因此,在实施教学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远远重要于解决一个问题。尤其是面对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人才需求,教师唯有借助问题的引导,引领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深度学习。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探究性教学法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以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关键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创设情境呈现问题、抛出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启迪学生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通过多样化的问题引导,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并获得多种能力和素养的发展。
(二)探究性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价值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借助探究性教学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首先,优化了历史课堂的师生互动。通过探究性教学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设置了与其相适应的问题,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借助问题这一中心,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学习中。如此一来,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并且在探究性教学教学模式下,历史课堂氛围更加活泼,师生的沟通、互动次数、深度增加,使得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态参与到历史学习中。
其次,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时候,不仅仅要加强历史知识教学,还要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通过探究性教学教学模式的应用,则引领学生在问题思考、探究和解决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活动的深刻发展。另外,学生在多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创新思维的发展,最终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最新颁布的新课程改革中,明确了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着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而探究性教学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与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育人目标不谋而合。
二、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究性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段,只有给学生创设具体的、生动的教学情境,才能彻底唤醒学生的情感,使得学生在情感的催化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并实现深度学习。因此,教师在开展历史探究性教学法教学的时候,就必须要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到与其相关的素材,以此作为突破口,充分借助真实的、模拟的历史问题情境,借助情境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欲望。
例如,在“抗日战争”这一章节内容教学中,教师就借助了真实情境的模式: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日本军人站前在家庭中的和善,与侵略中国战争中的凶残照片,使得学生在强烈的反差中,进入到教师的问题情境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日本灭绝人性,大肆屠杀中国民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一问题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学习中。
另外,在具体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通过模拟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对历史进行演绎的情境中,结合教师抛出的问题,对历史知识展开探究学习。
(二)问题导学,自主探究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时候,应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这对高中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来说,身心发展逐渐成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问题,使得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通常情况下,单独依靠学生一个人很难对其进行解决。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在开展历史探究教学的时候,就可借助问题的引导,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合作、交流等途径,在相互协作中共同完成问题的思考、解决等。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问题,确保所设置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探究性,这是实施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关键;其次,教师应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将全班学生科学、合理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使其在相互合作、补充的过程中,参与到历史问题的探究学习中;最后,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因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引导作用,当学生讨论积极性不高的时候,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多种方式,对问题探究学习的结果进行展示;当学生在问题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其出现了偏差的现象,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确保其正确的探究思路和方向。
(四)鼓励质疑,探究学习
在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这种教学模式根本没有凸显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主体地位,致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低下。基于此,在探究性教学教学模式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针对学生提出来的有价值、有意义问题,教师应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得学生在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讨论、争辩,最终对历史知识、历史现象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在质疑、争辩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了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于是,教师即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得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从不同的角度形成认知,对其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历史思维的拓展,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目标。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任务,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要推出教学的舞台,结合历史教学目标,立足于教学内容,精心设置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知识的探究学习中,最终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历史知识,并实现历史思维、探究能力的培养,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莹.“问题式学案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67.
[2]严复才.问题式学案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56.
[3]杨星.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应用[J].文理导航,201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