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德育渗透的路径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3期   作者:蔡淑萍
[导读] 高中历史课本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包含德育元素,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学素材,将德育很好地融入历史知识的分析中,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认知,促进学生积极正面历史价值观的形成。

        蔡淑萍
        吉林省延吉市第一高级中学  吉林省延吉市  133000
        摘要:高中历史课本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包含德育元素,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学素材,将德育很好地融入历史知识的分析中,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认知,促进学生积极正面历史价值观的形成。教师也要注意教学方式,要避免以说教的形式渗透德育,而是要结合教学知识点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思维上的引导和启发。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传统文化;德育渗透
1正面诱导和传统文化情感熏陶相结合
        在新课程不断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设计,以真实的历史案例为根本出发点,重视情感教育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育素养。例如,在学习高一历史必修《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这一课程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借助大量资料文献对这一课的历史背景以及政治文化等内容进行查阅,并一一记录在笔记本当中,以便学生在上课时能够根据这些资料更好地学习历史文化。其次,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电视剧《大汉天子》中节选出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充分了解汉文帝宽容和平、仁厚低调的高尚品德,视频中讲述到汉文帝以秦亡为鉴,汲取其中教训,深知百姓生活苦乐对国家统治的重要性。汉文帝在视频中穿着草鞋上朝,衣服破的时候也是让皇后给他补一补,由于历代皇帝住的宫殿都要修筑一个又大又漂亮的露台,汉文帝在得知修建这一露台需要一百斤金子后,感到非常吃惊,便把这些钱省下了[1]。在看到这些时,学生不由佩服汉文帝厉行节俭、以身作则的行为,并暗自下定决心学习汉文帝勤俭节约的美德,养成良好的德育素养。在播放到汉文帝在一系列政策下都会以身作则,为百姓起到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且汉朝得到了进步和发展,百姓都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时,学生更是对汉文帝充满敬仰。
        在播放完整个视频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组内学生需要根据《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这一课文,并结合视频内容讲出汉文帝治理朝政的特点、百姓当时的生活状态以及汉字文化等内容,同时还要说出自己的观后感,讲出汉文帝身上都有哪些优秀品质,各组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依次上台发言,每个小组进行互评,讲述内容越丰富的小组获得分数就会越高。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还能为培养其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为其德育素养的养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2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德育教育共同体”
        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出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我们必定要努力把年富力强的人民赶紧培植起,使他们个个读书明理,并愿为国鞠躬尽瘁。”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也应是全面而缓慢的。

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德育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和社会、社区、家庭对接,共同构建“德育教育共同体”,搭建德育教育一体化平台。通过有效利用德育教育一体化平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中,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亲身感受、亲自体验身边的历史,从而产生共鸣,促进知行合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2]。
3提高德育能力,创新多样的教学方法
        历史教师应提升自身德育素养,转变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现状与特点,不断探索顺应时代要求、符合自身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历史教学应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立体化扩展,要注重课上与课下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一是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调查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典型的“做中学”,也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教学方式。比如,围绕纪念建国70周年,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土地革命的经验与启示”“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的变化”等教学主题,通过文献查阅、社会调研等方式自主探究,促进学生深入了解伟大祖国的发展史,自觉培养爱国情操[3]。
        二是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自主交流。在讨论式课堂中,学生有了主动参与课堂的权利,满足了他们自主探索新知的心理需求,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热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深度交流,产生思想碰撞,引发情感体验与共识。比如,学习“五四运动”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五四运动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三是对比式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比较两个事件或观点的异同,总结特点、寻找规律。对比式教学法可以打破常规教学方法的束缚,在调动学生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加强实践体验,知情意行合一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将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加强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适当增加实践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见证历史、参与历史、感悟历史,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创造新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也可以让教学走出课堂、走入社会。比如,可以结合重大历史事件、主要纪念日等开展相关研学活动,让学生在考察历史文化遗产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在参观革命遗址遗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过程中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入社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阶段高中生历史教育需求,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引入德育思想进行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德育素养,创造一个活跃的历史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1]刘鑫.依托传统文化的历史校本课程资源与开发[J].新课程导学,2019(36):15+17.
[2]陈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探赜[J].新课程研究,2019(22):7-8.
[3]陶萍.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途径[J].南国博览,2019(08):2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