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新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河北涿州 072750
摘要:在进行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遇到软土路基的情况非常普遍。软土路基有着含水量高、压缩性差、透水能力弱等特点,主要出现在河流、沿海与湖泊区域。在进行软土路基施工时,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各个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进而选择有效的处理技术进行施工,这样能够避免路基发生沉降或位移,提高道路工程施工质量,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本文以软土路基施工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作为切入点,对软土路基处理技术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质控措施。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软土路基;施工技术;探究
1相关概述
1.1软土路基施工技术介绍
道路工程软土路基施工技术是针对工程建设地基不坚固,防止下沉拉裂,将软地基进行处理,以此来提高地基固结度和稳定性的方法。道路工程建设的覆盖面较广,区域跨度大,软基情况较多,而在投入使用后车辆的行驶会给路面施加较大的压力,如果地基不够稳固就容易出现路面干裂、断层的情况,甚至区域路段垮塌,这样不仅影响了道路工程的作用,也增加了很多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在道路工程施工建设中一定要做好软地基的处理,重视技术施工的应用和质量控制。
1.2道路工程应用软土路基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道路工程的施工环境较为复杂,地质土壤环境会呈现出较大的不同,这极大增加了施工的难度,需要针对不同的地质环境做技术处理,以满足工程施工需要。其中软土路基的情况较为普遍,特点是地质土壤松软,不能满足工程施工的标准,需要进行处理,这就需要应用软土路基施工技术。软土路基施工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保证工程整体的质量,能提升道路工程的使用寿命,增加经济效益,为持续发展增添助力,还能有效地提高道路的安全性,路面平整,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就相对稳定,交通安全也就能够得以保证。因此,在道路工程施工中,一定要重视软土路基施工技术的应用,保证施工质量。
1.3软土路基的特点
1.3.1结构不均匀
各个地区的软土路基在土质上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地块的软土路基的硬度、密度、强度都有一定的差异。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土质组成的软土路基会使部分路基的密度与强度相对较小,另一部分的路基密度与强度相对较大,因此在进行道路施工过程中,由于不同程度的外力作用,会使软土路基受到外力影响造成结构不均匀的情况。这样的话不仅会对施工质量产生影响,还会提高施工单位的工作量。
1.3.2稳定性较差
由于软土路基的孔隙多、含水量高,使其的稳定性受到了很大影响。软土路基的稳定性不高,强度也很低,所以软土路基不仅是中间部分会发生陷落问题,软土路基的边缘也会出现由于大雨的冲刷而造成的坍塌,进而对道路工程的使用情况造成极大影响,同时这些问题也是道路病害最为普遍的问题。因此在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对软土路基进行处理时,一定要对道路边缘工程的加固工作予以重视,进而防止道路遭到损坏,使道路的使用寿命受到影响。
2软土路基施工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
2.1环境因素
对于软土路基处理技术的选择而言,环境因素对其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技术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环境因素进行重点考虑。在进行路基施工时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地质情况与不同的天气情况,同时不同工程的地理位置也会有所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对软土路基造成不同的影响。比如在工程施工时遇到经常下雨的天气,就会使软土路基的含水量提升,使软土路基施工面临更大的挑战。一旦防水工作做得不到位,就会在软土路基当中储存大量的水,进而为施工带来更大的影响,进而降低软土路基的施工质量,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较易发生地基沉降的问题,为工程施工带来更大的挑战。
2.2条件因素
在进行道路工程施工时,各类不同的施工类型的施工条件也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也要利用不同的软土路基施工技术进行施工。对于普通道路来说,所需要的施工技术要求不会很高,同时施工顺序有差异也不会对工程施工造成多么严重的影响。
2.3形状因素
道路工程的形状会对软土路基施工技术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进行软土路基施工时,如果不对形状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就会对道路工程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如果路堤较宽,一旦通过换填法或者碎石桩技术进行施工,就会使路堤结构遭到破坏,使路面所承受的压力加大。这样的道路在投入使用以后,会很容易出现路基沉降的情况。
3软土路基处理技术
3.1深层水泥搅拌桩
(1)做好准备工作。对施工中使用的各种机械设备,应做好相应的检查工作,并派专人检修。确保施工过程中设备的运行不会出现问题,避免对地基处理效果产生不利影响。(2)做好试桩工作。为了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要求的标准,在正式施工前必须做好试桩工作。通过试桩,可以全面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并得到相应的参数。
在进行试桩时,施工人员必须充分了解泵速、搅拌时间等各项参数,为正式施工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最后对管道进行清理,避免在施工作业中堵塞管道,影响施工。下钻时挂好吊锤,保证其垂直度符合施工要求。水泥搅拌桩成桩后,应检查其质量。
3.2加筋处理
因为软土路基的承载能力较差,所以需要利用提高其承载力的方式来进行处理,而加筋处理就是十分普遍的一项提高承载力的处理技术。该技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在地基中加入砂垫层与土工格栅,利用二者的结合使地基的承载力得到提高。但是,天然地基与后期层架的融合一定会具有一些差异,所以在强度方面应该考虑采用柔性基础。同时还应该在软土路基上做好排水处理,最为常见的方法就是排水固结法。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施工质量得到进一步保障,确保路面平整度,还能够使路基的承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确保道路稳定性。在对土工格栅进行布置时,一定要将其布置均匀,否则会出现路基受力不均的情况,同时在进行铺设之前要将下承层的杂物清理干净。另一方面,土工格栅的铺设有着非常高的专业要求,所以一定要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铺设,同时要进行阶段性的验收,保证土工格栅铺设符合相关流程,并且要确保上层路基的受力均匀,可以承受反复碾压,进而保障工程质量。
3.3换填法
在进行道路工程施工时,如果遇到了软土路基,通过换填法对软土路基进行处理也是十分普遍的,而且换填法的处理效果是比较理想的。通过换填法可以把软土路基的土层换为施工工作需要的土质,进而使软土路基的稳定性与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使道路工程施工能够顺利进行。首先,为了使软土路基的稳定性得到改善,需要在软土路基施工现场铺设矿渣垫层和碎石层,对路基的水渗透能力进行改善,防止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发生不均匀沉降的问题,进一步保障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其次,要铺上素土层和灰土垫层,一旦道路工程所受的荷载力相对较大时,该层能够平衡桩与桩体之间的地面,而桩体可以分担负荷,进而使道路工程软土路基的垫层可以做到受力平衡,进而使软土路基变得更加稳定与牢固。最后,通过砂垫层涂层能够把土壤中的气体和湿气完全排出到外面,进而使软土路基的巩固速度提升,进一步保障土质的承载力。不仅如此,在进行道路工程软土路基的施工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一定要对施工现场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考察,通过全面分析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施工方式,进而使软土路基的处理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推动道路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
3.4高压喷射注浆法
高压喷射注浆法一般情况下用于黏性土与沙土相对较多的软土路基,该项技术能够对这类地基的强度有很大提升。高压喷射注浆法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注浆管把用来固化的液体喷射到软土路基的土体当中,让土壤与固化液体进行有效结合,在其凝固后会形成强度较高的混合土体,进而使路基的承载能力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要先对施工区域的土质成分进行了解,进而为该项技术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
4软土路基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
4.1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
在对软土路基进行处理时,一定要增强质量意识,因此施工单位应该定期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使施工人员能够认识到软土路基处理不当的危害,进而提高质量意识。另一方面,施工人员还应该对软土路基处理技术进行充分分析,明确最佳软土路基处理方案,进而使软土路基的处理质量得到提高。
4.2采取针对性的施工技术方案
软土路基的处理质量对工程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进行软土路基处理时,技术人员应该做好工程项目的勘察工作,对软土路基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分析软土路基造成的危害,进而选择最为合适的处理方案,确保选择方案的技术性与基础性。
4.3重视技术应用科学检测评价
软土路基施工技术的应用施工过程中,其中的数据和参数较为重要,所以要重视科学检测评价,监督技术的应用落实,也让技术应用贴合实际工程需要,使施工要求能够得到落实。施工中的科学检测评价主要有实验检测、现场观测、采样分析等,评估技术应用下的效果。在过程上要先以实验检测进行评估技术的可行性,保证技术处理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并对施工中的具体标准做采集;然后是在实际施工中的抽检,检验技术的落实情况,分析和预期的差别;最后则是进行整体检测评价,评估软基处理后是否达到设计标准,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加固,以此完善软基处理。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对软土路基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施工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现场的勘查,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软土路基处理方案,并且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施工,确保软土路基的施工效果,提高软土路基承载能力,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出行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韩宏.对市政道路工程中软土路基施工技术的应用探讨[J].地产,2019(20):166.
[2]程飞.市政道路工程软土路基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初探[J].四川水泥,2019(10):36.
[3]王宙驰.道路工程施工中软土路基的有效处理措施[J].山西建筑,2016,42(9):132-133.
[4]赵永强,赵常新.道路工程施工中软土路基的有效处理策略[J].科技经济导刊,2017(4):136.
[5]林春鸿.软基处理施工现场水泥粉尘、灰浆危害及防治对策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20(0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