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莹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 浙江省绍兴市 312000
习作是小学语文中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但这一时期的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生活经验溃泛、习作能力不足等,种种因素致使他们的习作内容条理不清、词不达意。众多教师习作教学苦不堪言,反复尝试新的习作方法,如生活化习作、趣味性习作,但仍没有一个较好的习作效果。拨开大树望青山,山还是那座山,对于习作而言,学生仍不会写、不主动、不热爱。以笔者看来,这并不是习作教学方式方法的问题,而应回到习作教学的初衷,那是“教”心与“学”心的相互作用。
一、习作是在生活上的留心,而非单纯地“观察聆听”
写作就是对生活中人、物、事的观察与琢磨,进而将其提炼于心,运用于笔,借助文字的媒介,形成自己对生活的文学表达,是对生活的高度凝练与升华。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就信奉写作是对生活事物的仔细观察,小学语文写作,也就陷入了只重视“观察”的泥潭。那么,我们不禁要思考,幼年耳聋眼黑的海伦·凯勒是怎么写出人们耳熟能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青年失明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是怎样炼成那不屈的钢铁,写出举世闻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一个教师授课,学生看到的一样,听到的一样,却有不一样的反应,继而产生较大的成绩差异,这是因为学生在“观察”教师授课时,留心的程度是不同的,在心灵上的反应也就不同。
笔者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的“留心”,而非单纯地“观察”,并不让学生走马观花式地对生活一一观看,详实纪录,而是留心那些能走进自己内心的事情,或是欢呼雀跃的喜事,或是难以忘怀的悲伤,或是耿耿于怀的执念,或是难以抉择的矛盾,这样才能让习作教学变成学生心灵的练习。如《记一次游戏》教学。游戏是小学生习以为常的娱乐方式,他们每天都在游戏中度过。由于笔者平时教学中,就注重让学生多“留心”,不要把看到的事物只停留在眼前,把听到的信息只悬挂在耳边。在学生不断的“留心”观察中,这次习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部分学生都在写“跳绳”游戏,但每个学生却写出了不一样的“跳绳”经历,有的学生写首次跳绳后的成功喜悦,有的学生写与他人跳绳竞赛获胜的优越感,有的学生则是写跳绳游戏中对其他同学给予帮助的感激。“跳绳”是所有学生都能够观察到、体验到的游戏,学生却把“跳绳”游戏驻留在了心里,形成了与他人截然不同的独特感受,这也让学生的习作更具有个性的魅力与鲜活的生命力。
写作是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但并不是简单地把观察的事物装进大脑,而是涌入心海,激起浪花。正如写作中常说的“灵感”,就是在同样的生活观察下,你留心了,就会发现了,就有了别人不曾拥有的灵感,也就写下了令人赞叹的文章。他人赞叹你的文章,也许并不是因为你的文章中有多么华丽的词藻,而是在你文字的启迪下,他人对熟悉甚而麻木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发现与审视,对生活又有了新的情愫与热情。淋烟雨而不知春到,听蝉鸣而不觉夏来,观落叶而不较秋高,玩白雪而不感冬寒。那便是未能留于心。生活于四季之中,学生若不留心四季有所变化,自然也就写不出四季的鲜明特点。习作的内容取决于眼睛看到的素材,习作的高度却取决于心里酝酿的时间。一件简单的小事,在心理驻留够久,自然就会在文字的天空里翱翔,形成独有的文章。若未曾在心里有片刻停留,那么很有意义的事也会被写成流水账一般的小事。
二、习作是在生活上的真心,而非仅仅是“严格要求”
写作是有感而发,用文字与生活对话,与他人交流,都是建立在作者的真切体验与真实感悟之上,积极向上的内容,会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高尚健康的内容,会给人高尚健康的生活。由此,教师对学生在习作内容上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与良好的德行,因此在习作评价中,就鼓励学生去描写“健康、积极、向上、美好”的内容。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美,有更积极的生活与学习力量。没错!这是小学语文的教育价值体现。但不难发现,学生写悲伤、泄愤、丑陋的习作内容,更为得心应手。十多岁的小学生,正是充满叛逆与怀疑的年纪,正是辨别是非的关键时期,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在习作中描写积极向上的内容,阻碍他们去发现丑陋,认识丑陋,远离丑陋的必然成长规律,这不仅是限制了学生在成长中的自由呼吸,更是限制了学生在习作中的自由想象。小学生也是平凡的人,他们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高尚、感人的事例能够让他们去写,学生为了达成教师的标准,自然也就调整了自身的习作方向,脑子里没有内容怎么办?只能去虚构。
不可否认,虚构是源于对真实生活的深层认识与深刻把握,是更高层的真实写作,是更高级的写作方式。面对“虚构”与“虚假”,教师或许能够认识到两者之间的不同,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一字之差的两个词,他们并不能察觉出其中的不同,虚构能让学生的习作朝着生动的、鲜活的、生命的光明方向去写作;虚假则让学生的习作朝着无望的、病态的黑暗方向去写作,而小学生却很不幸,他们的习作能力尚且不足,对真实生活、真实情感的描写,都不能很好的用文字语言进行表达,面对“虚构”与“虚假”的不同,他们只能理解“虚”与“假”,并不懂得如何去“构”。教师只有扎扎实实打好学生“真心”的基础,才能让学生实现真实且富有表现力的“虚构”。
三、习作是在生活上的文心,而非简单地文字堆砌
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大多是框架式的形式化教学,传授学生习作技巧,如教小学生如何开头、如何描述、如何收尾,甚至“有责任”的教师更会为学生整理出习作“高分”模板、技巧与方法,让学生把生活的所见所闻、想象的天马行空、真实的所感所想融进去,进而形成佳作。笔者不禁反思,习作到底有没有技巧?鲁迅、沈从文、老舍等文学大家说没有,写作完全凭借生活有感而发,内心所感而悟。大部分教师却说有,满分写作有要求,顺应要求,那就是技巧。教师所说的技巧,那是文章结构与写作思路,如总分总结构、分总结构,如设置悬念方式,前后呼应方式等。这是“文字”的运用技巧。而文学大家说没有,是他们写作有初衷,写作有文心,自然行云流水,技巧自动生成。
笔者观察到,现在的习作教学开展方式,缺乏文心。大多数的教学过程:第一步,是语言或情境引导,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人进行回忆,如妈妈、爸爸等亲人,同学、老师等朋友,回忆典型人物,按例进行构思。第二,传授学生写人的方式方法,如先写人物特征,再写深刻感人的具体事例,反应习作中“人”对自己的特殊意义,确定写作的框架。第三,习作完成,教师或学生之间给予评价。学生如此操作,反复去写,掌握了众多的写作技巧,但写作质量仍是原地踏步,没有进展。这是因为学生只是掌握了在习作中如何去写,却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写。他们理解文字堆砌的方式,却缺失了习作的重要文心。
以《我的动物朋友》习作教学来说,学生会选择常见的猫、狗等小动物。笔者在习作引导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的习作“文心”,用语言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写小动物的初衷,回忆在生活中自己与小动物的互动细节、情感交流,让学生不断积累“文心技巧”。而对于“文字技巧”,笔者则是在修改中,以建议的形式,向学生提出。与此同时,笔者也格外注重一对一地指导学生对文章的修改,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完成习作内容,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修改能力地提升。这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细化与凝练过程,更是学生习作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
总而言之,习作应于心,在留心、真心与文心的相互作用下,学生习作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学生才能够真正自由畅想,文笔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