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课堂教学质量诊断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2期   作者:倪晓丽
[导读] 我执讲的是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三年级《科学》第五单元第15课《浮和沉》
        倪晓丽
        山东省海阳市育才小学 山东 海阳 265100    
        我执讲的是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三年级《科学》第五单元第15课《浮和沉》,教学目标是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物体在水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了解浮力在生活的应用;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沉浮的原因表现探究兴趣。
        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四个环节:新课导入、探究新知、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活动。
        第一次研究课:
        亮点:
        1.由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表演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首先,我和孩子们进行亲切对话: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这节课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一个魔术,瞧:浮……沉……,你想不想也当一回魔术师?然后找生上来跟老师一起表演“魔术”,孩子们情绪高涨。然后我顺势引导孩子们:“想不想跟他一样厉害?学了这节课你也就变成一个小魔术师了。”
        2.评价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评价既对教学的效果进行监测,也与教学过程相互交融,从而促进与保证学生的发展。
        在感知浮力环节,我能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让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举出生活中浮和沉的例子。这个环节我提前预设学生们可能交流的内容,比如:石头沉在水底,木块浮在水面上,气球浮在水面上,游泳圈浮在水面上,轮船在水面上航行等等。我深深的知道科学课堂上评价的重要性,因而我都给予孩子们相应的评价,像:“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等等。
        3.在探究过程中为更利于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从而得出结论,在实验记录单的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明了,对比明显。
        在探究物体的浮和沉时,为方便学生处理信息,我在实验记录单1的设计上,提示孩子们上浮用“↑”表示,下沉用“↓”表示。另外,将“我的猜想”和“实验结果”上下排列,更便于孩子们将猜想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发现我们的猜想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问题诊断:
        1.魔术导入确实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但缺少新意。
        《浮和沉》是一节在很多讲课比赛中被很多老师讲过多遍的课,浮沉子导入用过的次数太多;而且浮沉子本身是对于浮力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它不仅与浮力有关,还运用到了气压的知识。综合考虑,这个导入不是最佳方案。
        2.教师对学情不能做到完全把握,对于课堂许多环节把控不好。
        例如,在探究上浮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小组内体验往水里按压气球有什么感觉,生起来交流感受的时候,老师想当然的认为他们能说“感觉很费劲”,“感觉有个力往上顶”。但其实不然,有的学生起来谈到“感觉气球很重”,这个时候教师由于提前没有预想到然后回答“你再好好感受感受”。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能这样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时候倪老师应当顺势引导学生:“是气球本来就很重吗?还是因为下面有种力量顶着你你才感觉重?”这样自然就引出水的浮力了。
        再例如,在交流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环节,学生在起来交流的时候,有的举出气球浮在水面上,石块沉在水底这种例子,倪老师却没有听出来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只是把注意力放在浮和沉上,却忽略了这里是要谈浮力的应用,应用是利用浮力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而气球浮在水面、石块沉在水底仅是生活中存在的浮和沉的现象。所以这里应该给学生纠正过来。
        3.由于实验器材本身的限制造成实验现象不明显,有的孩子得出错误的结论,影响课堂顺利进行。


        在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这个实验,倪老师借鉴了课本上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利用橡皮筋、钩码和直尺让孩子们进行实验。但由于钩码的重量和体积不是很大,且橡皮筋是双股的,所以放入水中前后,橡皮筋的长度变化很小,基本不到半厘米。有的小组可能操作不规范数据就会差的更小,更有甚者还有测得钩码浸入水中前后橡皮筋长度相同的,这都影响了正确结论的得出以及课堂的顺利进行。
        改进建议:
        1.可以将导入换一下,更有新意一点的,浮沉子可以放在拓展环节。
        2.教师要把握学情,深入研究教材和参考书,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答案尽量完全悉知。
        3.改进橡皮筋这种实验器材,尽量让实验现象明显直观。
        第二次研究课:
        课堂教学发生的变化:
        1. 导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为下面探究环节做好铺垫。让学生交流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前概念,同时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素养。
        上课伊始,我带领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我演示当把铁块和木块分别压入水中时,向学生抛出问题:松开手后会有什么现象?学生们都能根据生活经验答出木块是上浮的,铁块是下沉的。然后我顺势引出:“刚才我们看到的仅仅是生活中最普通的浮沉现象,其实这里面蕴含着许多的科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浮和沉,好吗?”这样不仅自然的引出本节课题,也向学生渗透了往水里放物体的方法,为下面探究物体的浮和沉这一环节做了铺垫。
        2. 课前了解学情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有的放矢,层层引导,引领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和严谨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水的浮力”这一概念的深度理解。
        在得出放入水中的物体有的会上浮,有的会下沉的结论之后,我又对学生进行提问:“把气球放在水面上,用手轻轻往下按压,你有什么感觉?”,有的学生回答:“感觉有点费劲”,这是他们的直观感觉,于是我引导为什么费劲?,是不是感觉有种力量在跟你对抗?这个力的方向是往哪的?层层递进,从而引出浮力的方向和概念;还有的学生说“感觉它很重”,我引导是气球本身就很重吗?还是因为某种力量顶着它所以你感觉很重?从而引出这个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而物体在水中受到的这种竖直向上托起的力就是水的浮力。
         3.改进优化实验器材,使实验数据更直观明显。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科学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
    在得出上浮的物体在水中受到了水的浮力的结论之后,我自然向学生提出疑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对于学生的不同答案,我指出科学学习不能全凭猜测,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这培养了孩子们敢于质疑且乐于进行科学论证的核心素养。
        经过研究,我将双股的橡皮筋改成单股的,这样橡皮筋比之前反应更加灵敏。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们测量的钩码放入水中前后橡皮筋的长度相差1厘米左右,较上次的0.5厘米左右的差距更为明显了,这促进了实验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得出。引领学生们进行有理有据的思考,培养了他们的有理有据的进行科学推理这一核心素养。
        例如:在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这一实验,虽然这次单股的橡皮筋挂上钩码之后更灵敏了,(浸入水中前后橡皮筋长度差距1厘米左右)但也仅仅是比上次明显了一点点,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由于橡皮筋晃动不稳定,不好操作,因而这一实验耗时很长,3分钟有的学生都操作不完,且容易由于操作不规范造成错误的结果。而且仅凭钩码这一种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就能以偏概全说明所有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个地方应该多选几种生活中常见的材料,通过它们一起验证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
        两次课演进的脉络
        第一次课教师采用常规大家用过多次的“魔术表演”浮沉子导入,实验材料和探究过程也是采纳教材上的常规做法,对于实验记录单的设计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简洁明了。但对学情的了解还不够,对课堂的一些生成处理能力欠缺。受实验材料本身的局限性,实验结果不明显。
        第二次课发生的变化是导入摒弃了大家都用的浮沉子导入,由根据生活经验猜想木块和铁块完全浸入水中是会上浮还是下沉的小游戏导入,更有新意。对学情也做到了基本的了解,对孩子出现的各种答法能对答如流。对实验材料进行了改进,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