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2期   作者:刘碧霞
[导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授课,

        刘碧霞
        安徽省安庆市菱北中心小学 246001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授课,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基与此,本文对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希望可以使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前言: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心智正处在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授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意识和习惯。对此,教师可以在授课时导入生活中的场景,让教学内容与生活融合到一起。并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教材中的内容,进而使学生通过生活现象更加理解教师所教授的知识。
一、与学生积极互动再现生活情景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意志力也相对较弱。倘若教师采用说教式方式授课,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进而对教学知识的吸收效果较差。所以,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应积极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重现生活中的情景,才会促使学生充分集中注意力,并跟随教师的思路不断思考。
        比如,在《上学路上》这节课上,教师可以便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并引导学生将自己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及过程,在课堂上分享。教师可以这样来问学生:“同学们,你们都是怎样来上学的呢?”学生便会回答教师:“我是走路。”或者:“是坐车。”然后教师再问:“在上学的路上,你们都看到了哪些交通设施和交通信号了呢?”学生便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有红绿灯,还有汽车。”接着教师再说:“在上学的路上同学们喜欢做什么事情呢?”并且让学生自由回答。一些学生便会说:“上学路上有卖零食,我喜欢买。”听到这里,教师便可以说:“同学们,在上学途中,购买路边摊零食的行为是正确的吗?”并且,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这样便可以引起学生对种行为的重视,并积极去讨论这个问题。当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以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的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对学生说:“同学们,路边摊的食品卫生吗?”学生便会回答教师:“不卫生。”教师再说:“所以呢?”这样学生便会清楚,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之后,教师再问学生:“同学们,路上的车辆是不是多啊?在路上打闹是不是有安全隐患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便可以领会其中的含义,进而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同样的方式,教师再结合教材中的其它内容,积极与学生互动,便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并形成正确的意识,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且,教师通过生活情景再现的方式授课,也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内容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进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扮演生活情节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一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中,部分内容是生活中的情节及对话,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授课时,组织学生来扮演教材中的角色,使学生加深生活体验,进而深度领会其中的知识。

同时,也可以使课堂的气氛充满活力,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的乐趣。
        比如,在教学《早睡早起》课程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通过扮演的方式,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到早睡早起的重要性,以及许多错误的行为。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教材中所描述的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再让学生来扮演,这样便可以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并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每天是几点休息,几点起床的呢?”学生便会纷纷回答教师的问题。接着教师再问:“那每天是被闹钟叫醒的吗?”一些学生便会回答教师:“是的。”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去了解教材中的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早睡早起吗?”当学生结合插图和文字了解之后,教师便可以说:“现在教师分别让同学来扮演一下,小红同学每天放学后及在家中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吗?”学生听后便会有较多的新鲜感,并积极回答教师:“好的。”之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来扮演小红及小红的妈妈,以及小红的妈妈每天是怎样来督促她早睡早起的情节。
        这样便可以使学生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与教材中的观点产生共鸣,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以及早睡早起的重要性,进而逐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并且,教师通过让学生扮演,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教材内容对于他们的有着指导作用,从而依照教材去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透过生活现象加深学生理解
        生活化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将学生的教育引入到生活中,进而使学生讲文明懂礼仪。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让学生懂得去判断这些现象的是非。
        比如,在教导学生学习《我的环保小搭档》时,教师先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环保有正确的理解,然后便可以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环保现象和错误行为,进而帮助学生巩固这部分知识。授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字面上来理解“环保”的含义。教师可以这样来问学生:“同学们,环保详细解释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便会积极去思考。之后,教师再说:“简单说便是环境保护。”学生听后便会大致理解环保的含义,并说:“不乱扔垃圾就是保护环境。”或者“铅笔快用完不要扔,继续想办法用也是环保……”然后,教师再为学生播放一些浪费水资源和生活用品的图片,使学生深度领会环保的概念。最后,教师再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去观察身边的生活中的不利环保的行为,并且让学生有条理说出理由。而且,还要让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出假如自己是某人,会怎样去做同一件事。
        这样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环保知识,并自觉去保持环保。同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透过生活现象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仅可以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升,还可以使学生增加责任感,并形成良好思想品德。
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关键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将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通过教师的生活化教学,对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进而有效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志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的思考[J].学周刊,2021,(1):45-46.
[2]吴卫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J].科学咨询,2020,(7):2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