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细节中成实效——浅谈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2期   作者:张水燕
[导读] 探究活动已经成为了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反思我们的科学课堂中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

        张水燕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磻溪教育集团 314015
        摘要:探究活动已经成为了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反思我们的科学课堂中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是不是都落到实处了呢?显然效果不是很理想,比较普遍地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指导过多、教师指导不到位、探究思维定势等等,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继而以此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教学实践,积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实践“三多”,即多给学生一些探究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引导,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还原课堂,还学生一份探究本真。
关键词:科学   探究   活动
一、教学探究中存在问题
(一)教师指导过多,学生模仿取代探究
 片段一:“谁流得更快一些”实验
        师:(出示三种不同的液体)接下来我们来观察老师提供的这三种液体,谁流得更快呢?但在做实验之前,老师还要讲讲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
        (有的学生听得很认真,有的学生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
        师:我们四个同学一小组,三个同学负责滴液体,一个同学负责支起这块斜面。然后大家一起观察谁流得快知道吗?
        (大家以为老师要开始宣布做实验了,这时教师又提问了。)
        师:那滴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有同学想到吗?
        生:斜面不能太直了,要倾斜一点。
        师:对,这位同学说得真不错,完全竖起来放可能液体流得太快,我们观察不清楚,如果太倾斜了,又影响我们做实验的时间,这样放最好。(教师边说边做给学生看。)
        师:还要注意什么?
        生:最好三个同学一起滴,不然时间不同就没法比较了。(这时有个坐在后排的男生忍不住就叫了起来:“这是比赛,我们当然知道要同一时间出发啊。”)
        (这时教师连忙说):是啊,这两位同学说得都很好,三种液体在斜面上要同一时间滴,记得都滴一滴,然后看谁流得快。做完之后要整理好器材,明白吗?
        (学生都说明白)
        师:那就让我们小组合作开始实验吧。
        全班学生兴致勃勃,个个忙于实验操作:两分钟不到,学生都做好了,于是,教师感到很满意,赶紧汇报实验结果。
        我们发现整个场面非常热闹,每个学生看起来都在参与,都在动手实践。在场的听课教师都佩服这位教师的效率高,一个原本要五分钟的实验短短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都做好了,各个小组都得出了结论。可你们发现了吗?学生之所以能快速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这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的?对,就是教师的过多指导。这位教师由小组的分工合作讲到斜面怎么放、三滴液体怎么滴,全程包办了所有的操作过程。那么学生在实验还需要思考什么呢、发现什么呢,只要跟着老师讲的一样做,得出结论。教师的本意是好的,让我们的学生少走弯路,直奔事实的真相。但过多的指导却阻碍了学生的思考、发现和独立探究的欲望。因此我觉得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需要教师这样的“全程陪同”,学习活动不应该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二)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盲目探究
        片段二:“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
        师:我们今天要做一个实验,这里有一个纸杯,纸杯里放入一团纸巾,然后把杯子竖直倒扣在水槽里,同学们说这纸巾会湿吗?
        (有的学生说会湿,少数学生说不会湿。)
        师:那我们现在就来验证我们的预测,看看结果到底是怎么样的。请小组长上前领取材料吧。
        (学生纷纷动手操作,教师也在一旁指导,因为好多小组的同学都出现了失误,有的组纸杯是倾斜着放入水中,杯中的纸巾式了;有的小组纸巾放在了纸杯口,没等杯子没过水面,纸巾已经湿了;有的小组装的水很少,完全没有浸没水杯。因此教师不得不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地帮忙。等教师巡视完所有的小组,时间已经过去十几分钟了,于是教师要求停止实验,汇报结果。学生都说纸巾没有湿。教师听到这样的答案露出了欣慰的表情。)
        并不复杂的实验,为什么学生操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老师一再帮忙呢?这一忙都忙活了十几分钟,导致最后这一节课就匆匆结束。其实在我看来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没有强调几个词语,一是“底部”,二是“竖直”,三是“扣入”。如果强调了“底部”,学生就不会把纸巾胡乱塞在杯子;如果强调了“竖直”,教师就不会一直忙于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如果强调了“扣入”,学生就不会只在水槽内装少量的水,以至于都没有超过杯子的高度,当然他们也能得出杯子里的纸巾没有湿,可这与真正的原因在因果关系上是背离的。所以对实验操作要求的关键词缺乏指导,最终导致学生盲目探究。
二、改进的策略
        探究科学需要我们拨开云雾见本质。一个出色的科学教师,必须要有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练得一双火眼金睛,不被表象所迷惑,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事物实质,是探究真正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推进器,让科学课堂更加趋于科学和完美。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努力做到“三给”,即多给学生一些探究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引导,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
1、巧借问题,形成质疑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在研究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之前,有位老师对他的学生们讲了一件生活中的事情:那年冬天,他新家刚装修完,去验收的时候发现他们家的木质地板之间有明显的缝隙,很不好看,他很生气,就找装修的人重新弄过。装修的人跟他不断的解释其中的原因,可他就是要重新安装。结果到了夏天,他家的地板全部都翘了起来,非常难看。
学生在老师的叙述中听得津津有味,同时也发现了问题,产生了质疑:难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在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下,在教师看似不经意的情境创设中发现了问题,迈出了踏上科学探究之路。
        课堂上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零碎不完整,甚至有的是偏离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但只要我们因势利导,对问题进行梳理和筛选,就会使学生的思考更丰富,提出的问题更有针对性,逐渐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习惯。
        2、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
        动手实验之前,学生必须预测:实验会有怎么样的结果?动手实验时,学生必须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因此,教师在知道学生做实验时,应该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思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观察“面粉在水中的情况”时,我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时刻与食盐和沙在水中的情况进行比较,而且给足他们时间,一次没有观察清楚,可以进行二次,甚至三次,思考: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了?研究食盐是否在水中均匀分散时,质疑:可否说食盐在水中不存在了呢?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这时组内纷纷提出不同的想法,有的说不见了,因为看不见了;有的说存在的,分散开了,所以看不见。还有的提出“尝一尝”,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相信在教学探究过程中只要给足学习思考的实践,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实际的教学效果表明,在科学课堂中有意识地多给学生创设以上几点,的确可以优化探究过程,使探究活动取得实效。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就不会流于形式,学生的主体性就会很好的得到发挥,科学教学也一定会事半功倍,最终实现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伟健.学习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59-95.
[2]优秀论文集,2003年[C].嘉兴:秀洲区教育协会,2003.366-3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