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出智慧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2期   作者: 卢婷
[导读]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卢婷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中心小学 浙江 衢州 324015
        摘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中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理一理、分一分等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理清算法,激活数学思维,促进分析能力。本文就从数与代数、空间几何、概率统计和综合实践四个领域来阐述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及有效性。
        关键词:动手操作     数学思维     建构算法      分析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另外,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 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许多成功的教学案例说明,动手操作在激发学习兴趣、理解算法、激活思维、促进分析能力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数与代数、空间几何、概率与统计和综合实践这四大领域,都要安排一定的动手操作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摆在数与代数中——明算理
         计算学习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规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文中所指的“依据法则和运算规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其实指的就是要理解计算法则,也就是算理。由此可见,在计算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理解算理。
         可是,受孩子心理发展、思维模式等影响,大部分孩子在计算教学课堂中,都是单纯依赖模仿为主,这就使得计算显得更加枯燥、无趣、机械。通过几次计算课的实践,发现:让孩子在课堂中拨一拨(计数器)、分一分(小棒)、摆一摆(小棒)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们理解算理,建构算法。
        案例:《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根据情境图列式:40+20
        师:同学们,这道算式会算吗?
        生:等于60.(大部分同学都能报出答案。)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知道了答案,谁能说说是怎么算的呢?
        生:我8是把4+2,然后后面加个0。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一片沉默。)
        师:我们不妨借助学具袋里的小棒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吧?摆了以后或许你就有所发现。
        生操作,师巡视。
        汇报:
        师:谁能说说刚才你是怎么摆的吗?
        生:我先摆出4捆,表示40。再摆出2捆,表示20。一共是60.所以40+20是60。
        师:说得很清楚。你们和他的摆法一样吗?
        (大部分同学同意这个摆法。)
        师:回忆刚才这个摆的过程,我们先摆几捆?再摆几捆?一共几捆?表示多少?
        (想了一会儿,有同学举起手来):先摆4捆,再摆2捆,一共6捆,也就是60.
        师:那也就是40+20可以怎么想?
        生:想成4+2等于6,6个十就是60。
         师: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40+20可以想成4+2了吧?用同样的方法,你能完成下面的题目吗?
        生独立做。
         对于低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都是以直观思维为主,在整十数加法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摆一摆这个过程,让他们将抽象的算理直观地体现在小棒上,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算理,构建算法。
二、拼在空间几何中——活思维
            动手操作课也可以称之为活动课,所以,在操作过程中,要体现“活”、“动”。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形成科学认识。它不仅有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技能,而且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尤其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案例:《三角形内角和》
        课前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片,一张锐角三角形的纸片,一张钝角三角形的纸片,一把剪刀。
        师:请你们任意选择你手中的一个三角形,量出三个角的度数,报出其中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能够很快地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你们信吗?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都很想试一试。)
        生操作,汇报,老师猜。
        师:同学们是不是觉得老师很厉害。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也能和老师一样。想不想试一试?
        生齐声回答:想。
        师:接下来,就请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通过剪、拼、折等方法,来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通过算一算﹙把三个内角度数相加﹚、拼一拼﹙把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折一折﹙把三个内角折成一个平角﹚、剪一剪﹙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等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最后汇报,小结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将这个抽象的几何知识点变成简单、易学,并且将这个操作过程“内化”为数学思维,让孩子们在操作中激活思维、发展思维。
三、理在统计与概率中——促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中,在概率与统计板块,将数据分析观念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课标中明确提出,数据分析的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证据,然后通过分析做出判断。继续翻阅课标,还能发现,每个学段的第一句话,都提出了有关过程的要求,因此可以发现,“过程”在概率和统计中是很重要的,而且是条主线。
        如何让孩子们经历这个过程,这就需要安排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去整理数据,从而促进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实地统计上午7:30-7:50之间经过校门前公路的各种车辆数。采用画“正”字方法记录,然后填写统计表,画出相应的统计图。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统计表和统计图,了解该时段中不同车辆的流量。通过孩子们自己动手整理数据,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提高其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分在综合实践中— —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对于低年级孩子,一节课中,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就那么十几二十分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课堂中激发孩子的兴趣,能够引出高效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的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低年级的数学课堂需要以游戏化,生活化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案例:《分扣子》
        出示情境图

师:老师想请你们将这些纽扣进行分类,同桌先讨论,你可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将这些纽扣分类?
生讨论、汇报
(此时,发现学生的方法局限于按照形状分。)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想到了按照形状来进行分类。接下来请打开信封,里面有老师为你准备的小纽扣,自己试着动手分一分,看看你有几种分的方法。
生:哇!(明显表示出很兴奋。)
 生操作。
        生在动手操作的时候,教师巡视发现,此时,他们分类的方法多了几种。而且有的孩子分了一种,又在尝试另外一种。之所以能有这么多种分类的方法,是他们在这种边玩边学的游戏化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激发了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数学课堂中,通过动手操作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天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在快乐,让学生从心底爱上数学课,这样,我们的数学课才会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这样的课堂才能为学生的智慧与思维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