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健儿
北苑小学
【摘要】
小学数学“量与计量”领域学习中,学生通过操作活动,逐步构建单位观念和计量方法,然而单位的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认知并理解大计量单位的实际意义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借助丰富的活动体验、感悟“积小成大”的过程,寻找参照物建立鲜明表象,依托合理的估计比较、推理想象丰富表象认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大计量单位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大计量单位 表象认知 教学策略
一、大计量单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计量单位由于“大”的特殊性,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实在地”去感受其大小,从而造成在头脑中牢固建立如1吨、1千米、1公顷等有多大的表象很困难,借助周边熟悉的事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如1吨、1千米、1公顷等实际大小也说不清楚。学生的能力只停留在认识的水平上,不能形成对这些单位实际意义的感知能力。课后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脱离实际,缺乏亲身感受
计量单位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很抽象的,必须借助具体的实物形象支撑オ能让学生去感知其大小,而与大计量单位相对应的实物在生活中很难寻找,不像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等小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好比划。大计量单位如公顷和平方千米,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生活中用的也较少,缺乏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换算进率上,忽视计量单位实际大小的亲身体验,造成同学们对计量单位的认识不够深刻。
(二)死记硬背,缺乏进率理解
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把重点放在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换算上,借着“传授者”的角色,通过老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上述的推理过程匆匆讲过,忽略了“以学生为本”的体验,致使学生进率没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
那么,在大计量单位教学中如何改进以上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呢?我结合《公顷和平方千米》的一次次试教和反思,谈谈自己的做法。
二、大计量单位教学的对应策略分析
(一)体会必要性,感悟“积小成大”的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的需求,我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分两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
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单位知识,回顾平方米是用平方分米去度量并不断累积而形的过程。
第二个环节
让学生用“平方米”为单位去估计度量教室、报告厅的面积,再进一步用“平方米”为单位去读一读更大的地方如校园、体育馆、义乌总面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数据太大读起来很麻烦,体会到用“平方米”作单位就显得小了,为了度量的需要,就得引进更大的计量单位一一边长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作为度量面积的标准。自然引入新知学习。在读数比较中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获得大计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体现出实际需要,自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需。
学生通过看书自学知道“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公顷”。如何让学生理解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呢?借用以前探究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
结合学生的交流讨论并计算:正方形面积是100×100=10000平方米=1公顷。通过课件演示、计算推理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公顷是用平方米去度量并且是由平方米不断的累加,逐步积“小”成“大”オ形成公顷的,真正理解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关系,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对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二)借助实物,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表象
大计量单位概念的建立得始于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建构概念、形成表象。建立计量单位的表象离不开实物,而表象是不稳定的,也是变换流动的,当实物离开眼前,头脑中的印象会逐渐淡忘,再回忆时因没有参照标准而偏离实际概念。要建立正确的表象,应给学生寻找合适的实物,建立鲜明表象的“拐杖”。
学生通过实地走一走、看一看明确400米跑道的占地面积就是1公顷,真实体验1公顷的诞生过程,学生把这个1公顷的参照物留存于大脑之中。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与新的面积单位一一1公顷进行“亲密接触”,加深印象,丰富个人的数学活动经验。有了实物,学生再回忆1公顷大小就有了依据。
(三)依托推理想象,丰富对表象的再认知
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对一些无法精确测量或没有必要精确测量的事物进行大概的推断和估计。教师要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并选择合适的素材让学生借助估计、比较、推理与想象,进一步深化对大计量单位的认知,在认知过程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对较大面积估计有较大的困难。课堂上,教师首先选择学生熟悉的场所(如学校操场、报告厅、整个校园、市民广场等)与头脑中的1公顷进行比较,哪些地方比1公顷大?哪些地方比1公顷小?然后借助这些学生熟悉的素材去推算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让大计量单位的表象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四)注重梳理联比,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在头脑中是以“点”的形式存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整理知识的平台,将知识结构中以“点”连成“线”,结成“块”,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形成块状化、结构化、系统化,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以现有经验为“基础”,充分经历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去体验,在体验中去比较和想象,在比较中去建构、去感悟数学,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大计量单位的教学更应如此。
【参考文献】
[1]刘文波.“变教为学”让学生感受过程[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5
[2]王智明.小学数学中度量性概念的教学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5.12
[3] 黄金桑.在体验与想象中构建大面积单位[J].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5.5
[4]孙莉.如何提高计量单位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