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刚 宋明欢 潘勇 毛华平
重庆三峡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摘要:师范生就业能力是指师范类大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取的成功就业并很好地维持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品质的总和,主要包括就业基础能力、就业发展能力和就业创造能力,而师范生就业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执教能力。无论是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面试,还是用人单位的招聘考试,主要就是考核一个师范生必需具备的教学能力。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构建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课堂教学能力;构建策略
引言
以保证师范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坚持问题导向,以当前师范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为逻辑起点;坚持目标导向,以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重塑师范类人才培养体系为重要使命。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自我发展的必要性
(一)师范生自我发展是实现认证目标的根本动力
唯物辩证法中有两个重要概念,即内因与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表明,当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条件具备时,个体自身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师范生为中心,各类教育资源、学校课程、师资配备等都为其量身定制,相应学段的二三级认证标准更是从八个方面予以要求,为培养优秀的师范人才提供保障。师范院校还可通过“加强保障体系建设、优化教育目标、平衡师资结构”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些都是师范生成才的必要外部因素。师范生作为认证的核心,也是认证取得成功的内因,其合理运用认证资源谋求发展是确保认证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动力。
(二)师范生自我发展体现自我主动性在认证中的价值
自我主动性强调个体要积极创造自身成长与发展的机会。自我发展是个体主动求变、主动完善自我的集中体现。主动性人格对组织成败尚且如此关键,对个体自身的发展更具建设性和决定性意义。研究发现,大学生参与学习生活的态度越主动,越能促进其认知、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主动性人格能够“显著预测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主动性强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遇到困难也更愿意“主动寻找解决方案”,如请教教师、上网查询、与同学讨论等。师范生是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既与非师范类大学生有共同性,也有承担教书育人使命的独特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师范生自我发展表现了主动性人格在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对其提高认知能力、促进人际沟通、确定职业方向等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达到毕业要求是本专业认证顺利通关的条件之一,如果师范生缺乏主动性,不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优质资源发展自己,那么仅凭校方要求、教师督促等被动方式可能难以使师范生顺利达到毕业要求。
二、影响学生课堂教学能力构建的若干因素
1.课堂组织与教学管理监控能力。它包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的能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创造课堂教学环境的能力、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的能力、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能力和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观察反馈的能力等,需要教师能够以教学本身为意识对象,有意识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自我反省与检查,对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自我调节与矫正,这是提高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关键。
2.学科素养与课程教学论的智力构成。学科素养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指学生通过长期的专业训练,积累基本知识,提高基本专业技能,形成基本的专业经验和思维。
三、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培养改革实践
(一)以顶峰课程要求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知识整合与提升
顶峰课程是国外大学在本科教学计划结束前,让学生总结、整合、巩固本科阶段所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个人提升和顶峰体验的终极性课程。顶峰课程主要有三个显著特点:整合性、实践性、超越性,其主要功能是以解决模拟的或真实的问题为导向,将本科几年来所学的相对零碎的知识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课程的体验性、综合性。
(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师德养成
学校始终坚持紧密联系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民族性和师范性,以“融得进、扎得下、知感恩、能奉献”的“永久牌”民族教育师资养成教育为核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在公共课和专业课中渗透师德教育的相关内容,教授师德理论。通过师德“主题活动”,师范生在参与体验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通过课堂实践教学、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等方式,加强师范生对教师专业特征和职业道德标准的实践体验。通过学生的积极实践,师德的教育效果内化为他们终身从教的信念与自觉行动。
(三)毕业要求达成是教育类课程的出发点
它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标准,是学生学习成效的应然状态。实现毕业要求从应然状态转变为实然状态的载体必须是涵盖教育类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换而言之,教育类课程建设与改进应当以包含教育类课程标准及其更新的毕业要求为依据,包括国家标准、各校专业培养目标及二者的更新。教育类课程的国家标准应有定期修订机制,不断满足国家对职前教育的整体要求。各学校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区域教育发展需求不断修订的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与调整师范毕业要求,形成要求与课程不断对应的机制,发展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类课程体教育类课程还应当与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衔接好,做到课程模块间的相互融合,实现职前教育课程的体系化。就教育类课程本身而言,课程设置应以相关毕业要求为出发点,紧密联系其他模块课程,以学生学习规律为依据,确定课程搭配、先后顺序、学时及考核方式。教学内容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学科专业和生活实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德育体验、教学体验,提升教育情怀;教学内容以不同教学形式重复呈现给学生并非不可以,在学科专业课程学习中侧重体现教育类课程学内容的应用,实际上间接地提升了学生教学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师范专业学生在日常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起点就在于学院,学院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以产出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就业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一方面,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提升专业认证通过级别,帮助学生通个教师资格考试,提高师范类学生毕业就业面试和笔试水平。另一方,要加强和各个中小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师范专业学生更好地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水平,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提升其从事师范教师职业的核心就业力。
参考文献
[1]吕银芳.师范院校课堂教学的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研究[J].当代教师教育,2019,12(03):48-51.
[2]王亭文.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构建研究[D].河南大学,2019.
[3]杨晓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9.
[4]丁春英.地理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5]凌晨.基于成果导向的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高校师范专业建设探究——以物理学(师范类)专业为例(193194))
作者简介:许刚(1977.09-),男,汉族,湖北荆门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和物理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