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程纪实报道写作的浅见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第3期   作者:江峰
[导读] 人们要了解一个工程项目,在没有其他资料支持的情况下,
        江峰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人们要了解一个工程项目,在没有其他资料支持的情况下,我认为最简单直接、最有触感的方法就是看一篇纪实报道,纪实报道是给不了解该工程的人宣传项目的最有效的文体,因此纪实在项目宣传工作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如何写好一篇纪实呢?我认为在4个方面需要努力。
        关键词:理论、采访、润色、修改
        一、理论与实际结合
        在这里,我认为理论知识与实际采访是相互融合的一个东西,不能独立存在。如果是上级机关的人去项目写一篇纪实,那么最先要做的便是了解项目的一个大概情况,路径可以从相关对口部门,如工程部了解施工进度、安环部了解质量安全等,从包保领导那里了解其对项目的一个总体印象,这是最容易抓住项目特点的一个捷径之一,因为对于领导来说,他们了解的不止一个项目,他们更容易看出该项目的特点、亮点。其次便是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这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比较难,理论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不够直观,所以我认为如果是初次接触施工管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时,不妨可以死记硬背一些原理下来,这时你就会发现,那些五花八门的管理理论大多都是在一些基础理论上各种变换、延伸出来的,所谓万法归一,记住那些基础理论,然后在采访过程中当成一种工具去研究这个项目,不仅自己的管理知识得到提升,也更有利于抓住项目的特点。
        就像画一张漫画一样,一篇好的纪实也是要体现出一个项目的特点,比如画潘长江就要体现他的矮,画赵本山就要画出他的蓝布衣服。要宣传好一个项目,就必须找出它的亮点来,比如施工进度、攻坚克难、先进管理、技术革新等等,决不能写一个项目各个方面都十分出色,就像包治百病的药绝对不灵的一样,这样更像是侮辱了读者的智商,让吹牛更像吹牛了。
        对于城通公司来说,专业化便决定了在宣传内容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当我们要做一本画册发现图片全是隧道的时候感触应该是最深的。如何将这种局限性变成优势,我认为首先应该了解一个行业。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盾构的世界发展史、中国发展史,我们公司目前的施工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什么水平、竞争力是什么等等。这样一个公司的宣传纪实才不至于主题单一、内容相似。
二、采访技巧的重要性
        采访的时候要采访些什么?应该采访谁?应该带着什么问题去?一般来说去一个项目,领导班子是都要采访的,因为他们代表了一个项目不同的面,项目经理、总工、副经理、安全总监等,部门负责人我认为不用面面俱到,可根据项目领导的推荐进行选择,另外就是普通员工需要采访,因为从他们的口中也许会听到不同的声音,但如何利用这些不同的声音,就需要慎重斟酌。
        采访项目领导时,通常项目经理会牵着你的鼻子走,他会给你他想给你的东西,而不是你想要的东西时,要怎么办呢?这时前面的领导印象及理论知识就起作用了,你可以将你的观点抛出来,让他来回答你的问题,而不是只讲他讲的,也许他讲的东西也够多,但最后组织文章的时候,通常就会发现内容还是过于单薄。
        采访普通员工时,在这里我给大家几个基本的问题,整个项目中最难忘的事是什么,印象最深的人是谁,觉得自己学习到的作用最大的是什么。对于健谈的人来说,这些就很轻松,对于不健谈的人来说,这些问题有些过于“玄乎”,就需要你去引导他,循序渐进地去采访,闲谈式的让他放松,然后得到你要的东西。这方面我认为可以参考一下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的《风云人物采访记》,里面的采访问题、观察细节是相当完善的,采访前需要知道的资料、准备的问题、采访过程中怎么循序渐进,都有很详细的模板。


三、基层人员写作的注意事项
        以上是上级机关的人去采访时可以运用的一些方法。如果是项目部宣传人员自己写纪实的话,其实相对来说更为简单一些,因为更了解自己的项目,在细节方面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我还是认为项目部宣传人员是有写纪实的能力的,只不过有些人高估了写纪实的难度,也可能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这里,我还是认为“死记硬背”一些理论知识时有必要的,把这些知识当做一种工具,去“套”自己的项目,是会发现一些惊喜的。另外有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总会在会议室说一些话,这些话是比较重要的,不管是表扬或者建议都是对项目的一个评价,我发现有些综合部的人在领导视察的时候是不会靠近的,写消息的时候就按照套路写出来,没有实际的语言,其实这对提升自己的能力与记录领导评价都是不利的。如果领导视察的时候忙着照相、接待,而没有空去听的话,大可以结束后请教陪伴视察的项目领导。
        过程中有记录,理论上有基础,细节上有考究,这样一篇纪实文章已经成就了一半了。如果是觉得文章结构、文字不好驾驭,第一次写的话可以找一篇相似的纪实来借鉴一下其格式、逻辑,套路清楚以后,第二次、第三次写,便会轻松很多了。
        与文字打交道首先就是不能被文字控制,你要想象他们都是一堆沙子,采访的材料便是水泥,你手中的笔便是水,只要合理地利用他们,你就会搭出一座牢靠的房子。牢靠的房子搭好以后,装修就很重要了。纪实的目的就是要内行人看得出门道、外行人感受得到热闹。这样就对作者的文字功夫有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这种施工纪实,如果用普通的语言来描述专业的事物,内行人看了不会觉得你在信口雌黄,外行人看了也一目了然,不会存在深奥、冷僻的专业词汇。那种一上来就给出各种专业数据的基本不行,因为不是学术研究论文。所以我认为其实纪实文章中不用去追求多么华丽的词藻,而是要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去详细、细节丰富的素描图,就像美女化妆一样,浓妆艳抹并不一定是最美的,恰如其分、自然不露痕迹才是最好。这方面可以参考一下季羡林的文章,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大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四、细节决定品质
        一篇文章最后能有什么样的品质就靠细节了。以细节取胜的文章很多,精工细画的文章最引人入胜的便是细节,这就要看作者的观察力了,项目驻地、食堂后勤、员工的精神面貌,都是可以丰富文章的细节。
        好的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在何其芳的《谈修改文章》中提到的需要修改的12条给大家参考一下:1、抽象笼统,叙事不具体,说理不分析;2、根据不足,就下断语,我要怎样说就怎样说,信不信由你;3、强调一点,不加限制,反驳别人,易走极端,没有分寸,不够周密;4、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说得很多,以为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5、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说得很少,以为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6、许多事情或问题,随便放在一起,没有中心、没有层次,逐段读时还可以,读完以后一片模糊;7、写到下句不管上句,写到后面不管前面;8、信手写来,离题万里,偏又爱惜,舍不得割弃;9、抄书太多,使人昏昏欲睡;10、生造词头,乱用术语,疙里疙瘩,词不达意;11、没有吸收说话里面的单纯易懂、生动亲切等好处,只剩下说话里面的啰嗦重复、马虎破碎等缺点;12、没有学到外国语法的紧密,却模仿翻译文学造长句子,想把天下的事情一口气说完,一直是逗点到底。我们写好一篇文章后通常都会修改,有时候是自己改,有时候是部门负责人改,有时候是领导改,基本上没有人会一次成文的。在我们自己修改的时候,可以比照上面的12条来修改,仔细检验一下文中的不详不足之处。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讲:“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可见修改的重要性。多一次修改就是多一次认识,多一次修改就多一次选择,很多时候我们写文章都是在修改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想法、更好的词汇、更准确的表述,通过修改也会使文章的思路越来越清楚。
        以上便是我如何写好一篇施工纪实文学的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江峰(1989-),女,汉族,本科,政工师,在中铁二局主办的企业报——铁道建设报内从事报纸编辑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