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1月3期   作者:李婉
[导读] 为了全面提升土壤环境监测的质量,要积极落实综合监督管理体系,
        李婉
        湖北省公信检测服务有限公司,湖北省咸宁市,437000
        摘要:为了全面提升土壤环境监测的质量,要积极落实综合监督管理体系,提升土壤环境监测流程的完整度,并将质量控制方案贯穿在整个环境监测体系内。针对检测体系漏洞、重视度不足等问题落实对应的管理措施。本文结合案例对监测工作予以系统分析,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关键词: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措施

        要想全面把控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水平,就要完善监测体系的各个环节,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并建构可靠度较高的应用流程,为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水平的全面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一、案例
        本文以某茶园土壤环境监测为例,选取了区域内5个基础土壤样品完成测试,按照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的相关规定对其中的pH数值、铬元素、汞元素、砷元素以及铅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应用的仪器是PHS-3C紧密pH测定仪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分光光度计等。
(一)评价模式
        评价模式见表1:
  
(二)评价标准
        具体标准如下:1)pH数值在4.0-6.5为标准;2)汞元素含量数值在0.30mg/kg以下为标准;3)砷元素含量数值在40mg/kg以下为标准;4)铅元素含量数值在250mg/kg以下为标准;5)镉元素含量数值在0.30mg/kg以下为标准;6)铜元素在130mg/kg以下为标准。
(三)测试结果
    在获取结果后,选取汞元素、砷元素和铅元素、pH数值作为对比含量分析
        1)样品编号a。pH数值为4.90,汞元素含量0.120mg/kg、砷元素含量9.0mg/kg、铅元素含量8.0mg/kg。
        2)样品编号b。pH数值为4.70,汞元素含量0.110mg/kg、砷元素含量6.0mg/kg、铅元素含量23.0mg/kg。
        3)样品编号c。pH数值为6.95,汞元素含量0.015mg/kg、砷元素含量16.0mg/kg、铅元素含量15.2mg/kg。
        4)样品编号d。pH数值为5.73,汞元素含量ND、砷元素含量13.7mg/kg、铅元素含量22.2mg/kg。
        5)样品编号e。pH数值为5.16,汞元素含量0.063mg/kg、砷元素含量8.29mg/kg、铅元素含量24.1mg/kg。
    结合相关数据可知,样品编号c不满足质量标准,评估其土壤样品合格率80%以上,多数都满足国家规定的产地标准,pH超标不利于优质安全茶叶的生产,要配合施肥工作调节土壤的pH数值。在具体测试工作结束后,相关部门对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定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水平,就要对检测方法和检测程序予以深度控制,避免土壤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1]。
二、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存在问题
    第一,在进行相应工作后发现,土壤监测结果的可比性较差,缺乏定位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对比分析,这就使得数据波动较大,不能建立长效定位监测模式,使得相应的监测结果实效性应用价值不高。
    第二,土壤和产品重金属相关性问题关注不足,缺乏对土壤保护的重视,使得相应的污染物影响集聚,加之匹配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就造成综合管控效果失衡的现象较为严重。
(二)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土壤自身的性状较为复杂,均匀性不足,就使得采样和分析过程不能及时到位,不同的年份采取不同的检测手法,相应的误差机制引进不及时,也造成对比效果不能满足预期。
        另一方面,质量监控措施不到位,使得监测结果的偏差较大,对正确结果产生影响。
三、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优化措施
(一)完善土壤质量环境监测手段
        要将均匀布点和区域分类处理融合在一起,建构更加完整的监控机制和管控平台,保证总体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全面提高布点密度,秉持土壤类型管理原则,及时对面积、特点、背景数值等资料予以综合管控。
        第一,要结合农田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完成布点处理,不仅要延伸采样工作,还要提高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收集新情况和新资料,有效掌握土壤发展动态,从而维护监测点位档案的基本水平[2]。
    第二,要优化布点布局。结合布点原则要求,从随机布点、系统随机布点以及分块随机布点(图1)中选取更加适宜的方案。

        第三,要结合不同监测园区的区域特点和主要污染物类型开展对应的布点分析。例如,案例中选取的区域是城市郊区,城市混合污水和大气污染等是主要的污染类型,为了保证土壤监测的合理性,要结合对应的作物完成布点处理,确保综合管理的效果。
        第四,要对野外选点予以综合分析。土壤采样点要保证选取土壤类型特征发育的环境。例如,选取地形平坦且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面积一般在5000亩以上。并且,要尽量选择距离铁路和公路300m以上距离的位置。
        第五,匹配适当的采样布点处理方式,具体见图2:


        1)梅花布点,数量在5个以上,针对土壤物质和受污染程度较为平均的区域;
        2)对角线布点,一般是从土壤区域进水口向出水口引对角线,然后等份区分采样点;
        3)蛇形布点,设置15个左右,针对的是地势不平坦且对应污染程度不均匀的区域。一般而言,是应用在农业污染型土壤[3]。
        4)棋盘形布点,划分为10个等份,针对土壤均匀度不足的田地。若是要对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土壤进行环境监测,一般是设置20个布点。
(二)规范监测标准
        为了提升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效果,就要制定更加合理且有效的监测标准,整合具体流程,发挥监测机构职能作用,打造更加满足地区发展和土壤类型管理规划的技术标准方案,确保能提高综合运行监督维护的水平[4]。
        一方面,技术规范要具备实际应用价值,要从根源上提升技术的应用价值,并且结合土壤监测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维持监测质量把控的基本效果,避免技术问题对环境监测的时效性应用效果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要保证环境监测方法更加适宜当地的实际情况,并且结合技术水平应用要求补充传统技术方案,满足国家标准的同时,对行业规范予以综合监管,从而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落实质量控制方案
        第一,要提升监测人员的专业素养,全面落实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落实标准化培训机制和处理模式,从而提高土壤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控制意识,从而实现综合管理的目标。
        第二,要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提高监测人员专业水准,利用讨论的方式优化环境监测水平。
        第三,要提高监测报告编制人员的基本水平,从而提高监测报告的基本质量,维持综合监督控制的实效性,满足环境要求和地区土壤管理要求[5]。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保证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综合水平,要积极整合管理要求和控制要点,建构完整的应用模式,保证技术研究机制和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强化布点设置的合理性,维持应用水平,并且提高质量控制效果,为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林洁.对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的研究[J].写真地理,2021(3):44.
[2]林根荣.土壤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环境与发展,2020,32(3):172-173.
[3]崔彩芬.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应用分析[J].商品与质量,2020(13):216.
[4]绳秋月,钟罗罗,吴植.土壤环境监测中现场采集和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研究[J].节能与环保,2019(11):88-89.
[5]张雪梅,罗小玲.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监测外部质量控制措施浅析[J].广东化工,2020,47(15):277,279.
作者简介:
李婉,(1993.05-)女,湖北咸宁人,本科学历,湖北省公信检测服务有限公司,质控部部长,研究方向:环境监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