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城乡规划:规划转型的方向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1月3期   作者:周乐
[导读] 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的转型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周乐
        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710043


 
        摘要: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的转型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但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受到传统模式的制约,并且新时期对城市的改革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相应的管理者就需要在审视原有模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现阶段城市建设应当涉及的主客观因素,实现灵活的过渡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城市改革真正适应社会转型的主流趋势,真正融入到大的环境中。所以,负责城市规划的相关主体应当重点审视现阶段城市转型时期的主要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
        关键词:社会发展;城乡规划;规划转型
        1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的社会规划
        2014年,我国发布《新型城镇化规划》,规划强调“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城镇化”。但从实践中看,很多地方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仍然体现出粗放型特点,城市的宜居水平、市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未能与快速的城市化保持一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城市具有物质和社会双重特征,偏重物质规划(PhysicalPlanning)而忽视社会规划(SocialPlanning)会导致消极的社会后果,更难以应对快速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相较于物质规划,社会规划更多涉及的是城市中个体、群体和社区相关的事项,它能够深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消除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融合,具有重要价值。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在早期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偏物质、轻社会的规划导向,并导致了严重的后果。20世纪60年代后,国外城市规划领域出现了所谓的社会转向(Socialturn),即从社会性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调整了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方式,应用社会规划的手段缓解城市问题,促进城市化的良性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的实施过程中,这些理念和经验值得我们梳理和借鉴。从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看,对新型城镇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增长方式、土地利用、人口迁移、产业规划、旧城改造、城市景观设计等经济、物质层面,社会规划的研究成果相对匮乏。
        2城乡规划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分析
        在过去传统化的城乡发展中经过了一段时间快速发展,诸多率先发展的区域内部初步建立了城市空间结构。在社会环境、文化、生态等多领域规划建设特征较为明显。但是在近些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对自然生活环境产生的破坏作用较为突出,区域环境问题日益暴露。在此类问题发生以后要注重强化生态管制,对各个区域水源地、保护区域进行划分。从制度层面上对管制区域各项管制要求合理细化,落实各项高效化管理工作。强化各个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对部门参与生态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实现区域多领域稳定发展。在当前城市规划发展中,片面关注空间结构增长以及宏观规划,会导致实际发展过程中各项问题日益增多,对社会产生的多项影响会逐步扩大。所以当前要注重优化原有的发展路径,转变传统的发展方法。要确保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统筹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从中能得出,目前在城乡规划转型中,要注重积极面对价值观领域存有的各项挑战。在最合理角度拟定针对性控制措施,提高城乡规划发展合理性。
        其次,在城乡规划转型过程中开始提出人本发展理念,此项理念对推动城市化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城乡规划建设阶段,要注重突出以人文为本发展理念,为广大群众建立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在城乡规划中要注重积极整合新时代发展的各项任务,在具体规划中要注重做好各项社会热点问题分析。提高人口分布现状、基本规模、结构体系关注度,对群众多项发展需求提高重视度。在多方条件准许基础上,保障广大群众各项需求能得到有效满足。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规划速度逐步加快,原有的城乡结构建立更为清晰,对建设环境集中优化。在此发展背景中,要注重对传统城乡规划方法进行创新,对城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各项问题集中整合。从传统粗放式规划逐步转变为细致化规划分析,在具体规划中要注重做好多项信息集中采集与分析,对多项信息合理梳理。
        3基于特色发展,破除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
        在党的十九大中明确提出,城乡规划新时期要注重建立更为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部分区域经济以及广大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当前在城乡规划转型发展中要注重全面优化传统区域模块的限制性,实现各类区域模块能协同发展,为区域空间发展注入新动能。对区域板块各项特色功能集中统筹规划,全面落实“1+3”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明确功能特色板块导向地位,实现多区域融合、均衡发展。有效适应地方区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落实各区域发展新格局,引导不同生产要素差异化配置。对城市群、经济带、生态经济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区域功能有效定位,做好空间布局划分。对城乡发展设施差异化配置,推动区域特色板块发展。此外,还要注重推动地方特色空间体系发展建设,对城乡发展规划各项要求进行分析。基于特色发展核心,对区域各项特色资源合理充足,建立极具品牌效应的特色空间。建立省域城乡特色空间培育制度,对特色空间合理塑造,推动特色区域精准化引导,强化城乡地区可持续发展。还要注重以原有的风景路体系为基本发展纽带,实现多方位全面发展。


        4面对美好生活需求,引导城乡规划转型
        在社会发展新时期,要注重明晰社会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各项矛盾。对各区域空间要素供给结构进行优化,提升空间发展品质,做好空间管理制度、空间规划等方面全面创新,实现广大群众各项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对原有的空间要素供给结构集中优化,全面完善城市空间体系。要注重对城市规划编制内容与方法进行创新,对城市各项空间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实现多项资源合理配置。做好新时期城市宜居生活圈规划、自行车道与慢跑道规划、活力空间规划等,建立存量空间生活化发展营造。编订更具实施价值的乡村建设规划,推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发展,实现原有的乡村区域经济、多项功能振兴发展。对空间供给以及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改革,有效激活存量空间发展潜力。在城乡规划编制以及各项管理措施落实中,要注重对城乡要素布局以及管理弹性度全面释放。做好用地规划兼容性分析、物流区域划分、共享停车等设施编制等,有效满足新时期广大群众以及社会现代化建设转变的新需求,提高生活便捷性。规划建设部门要注重积极整合海绵城市发展经验,编订综合性公园体系规划、防灾疏散演练等。突出用地兼容重要性,补充更多配套设施,能补充市政交通、多项配套设施、绿地环境等缺口,集中缓解土地资源利用紧张问题,促使区域土地资源能源集约化利用。加速城市设计,建立个性化的城乡特色发展风貌,提高城市空间发展品质。依照各个试点做好区域因地制宜的城市设计。要注重优化生态型城市发展设计,从多领域实现城市设计创新。对城市整体发展格局进行优化,促使城市空间与乡村自然绿色空间有效融合。对城市设计内容、控制性规划进行分析,落实各项规划指标要求。要注重整合各项条件,建立完善的设计辅助管理系统,设定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平台。还要注重做好各项技术与管理手段创新,对空间要素集中精细化管理,在城乡规划编制中要融入更多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等。还要注重对广大群众各项需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实现多项空间要素有效供给。
        5构建面向社会发展的规划管理体系
        在城乡规划编制阶段,要注重做好多方调研,整合各项数据,拟订完善的规划编制方案。在城乡规划中要注重突出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突出空间功能关键地位,做好整体规划,统筹土地规划、经济规划、城乡规划之间的对应关系。在社会整体发展导向中做好多方面有效重构,能建立完善的非协同空间规划体系。在空间景观营造以及空间表达中要注重突出空间行为分析、空间功能展示。在面向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城乡规划中要注重掌握个人各项行为规律、对行为规律的空间关系格局进行分析,拟定更全面的分析应用工具。近年来我国大数据应用方法日益成熟完善,其在个体、群体空间活动规律以及活动路径中的监控优势日益突出。在新时期城乡规划中,要注重融入大数据方法,设计更多规划人员便于应用的大数据工具,能保障城乡规划全面普及。还要注重应用传统的问卷调查、个体访谈应用方法,将小微数据用于空间需求特点、群体偏好分析等;大数据用于空间行为规律与结果分析。其有助于建立完善的空间规律、空间需求、空间偏好研究,做好城乡规划建设研究,实现空间形态发展规划。
        6解决分级问题
        现阶段,许多城市之所以会面临分级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群体之间的发展理念存在区别,理念的差异造成了后续各项客观实践的不同。因此,城市规划应当以更新群体发展理念为出发点,鼓励个体创新并创业,同时要颁布相应的政策予以鼓励。必要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降低一些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城市规划要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和余地。
        7构建城市软文化
        城市独特文化的建设是提升其软实力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城市市场知名度的应有之策,因此城市规划应当以把打造城市软实力为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在实际规划的过程中,相关主体应当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城市文化的塑造需要考虑到各个层面的因素,而这些因素的挖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所以,相关规划主体应当以宏观层面为出发点,建设统一的城市公益文化,提高城市居民的思想境界,引导城市的优良风尚,塑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城市规划也应当加强对城市文化资源的审查,包括原生态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对于有价值并且有特色的资源,应当着重进行保留和发扬。此外,城市规划也应当将法律和条文的建设列入考虑,以此来保护文化遗产。除此之外,城市规划也应当建立起先进的人才队伍,要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强化创新教育,以此作为各类产业先进发展的动力。人才素质的提升与更新,也是推动城市平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结束语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完善。当前要注重基于社会发展建立新型城乡规划体系,落实各项转型发展战略,对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做好多方面创新改革,为规划编订、管理创新等提供有效动力,推动城乡规划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媛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探索[J].城镇建设,2019,(12):2.
        [2]郝经惠,朱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36):41.
        [3]蔡伟东.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转型思考[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35):36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