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上   作者:卜丽娟 高建勇
[导读]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刺激,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和经验背景,主动地选择外部的信息,从而获取个体所需知识的过程,同时学生的知识获得需要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依托必须的学习材料和外界的帮助。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三中学    卜丽娟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二中学    高建勇


        一、理论基础
        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包括四个方面:建构主义理论、终生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刺激,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和经验背景,主动地选择外部的信息,从而获取个体所需知识的过程,同时学生的知识获得需要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依托必须的学习材料和外界的帮助。
        2、终生教育理论
        从终生教育的理念来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人需要终生学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多地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时刻注重培养必备的数学素养。
        3、素质教育理论
        对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来说,“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其天赋条件,提高素质水平。同时,在某些其本来不具备或者心理和能力上有缺陷的方面,通过教育、实践及锻炼,培养和提高某方面的素质水平。
        二、指导思想
        1、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凸显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学习内容上强调现实性、生活性和富有挑战性;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评价上追求目标多元性、方法多样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2、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提高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
        3、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从而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为此,我们进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根本目标的必然要求。
        三、具体流程
        课堂学习重在了解知识的产生、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教学模式一般流程为:“挑战自我、自学找疑(学生)→取长补短、组内互助(学生)→跨组交流、组间答疑(学生)→表达共享、导师点拨(学生、老师)→运用生成、当堂检测(学生、教师)→沉淀反思、自主总结(学生)”的“数学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六步法”。



        1.挑战自我、自学找疑。通过对新课的预习,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本节内容中的疑惑点或搞不懂的做好简单记录,以便与其他同学交流,更是为了能够真正地学会新知识、新方法。
        2.取长补短、组内互助。通过预习每位同学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些问题,在课堂上首先在本学习小组内公示自己的问题,小组内同学讨论解决,这个过程可以查阅课本或资料,争取本组内把每个同学的疑问解决掉,在互助的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他们带着发现问题的眼光自己试着作出判断,边判断边思考,这无疑是一项探索活动,也以此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与合作性。
        3.跨组交流、组间答疑。每位同学发现的问题如果本小组内解决不了,就公示出来,寻求其他小组的帮助,其他的小组迅速地研究讨论,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出解答方案,并通过发言人向提问的小组进行答疑,如果满意,问题就算是解决了,并分别给两个小组作好记录以便后面评优、奖励。
        4.表达共享、导师点拨。经过前面三个环节后,在学生们相互争论、相互答疑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本节课的难点,这个时候教师开始出场,把疑难问题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加以点拨——要么纠正一些说法,要么给出进一步地提炼,要么进行引申拓展,直到问题完全解决,教师就适时地将教学推进到下一个环节。
        5.运用生成、当堂检测。为了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总结完后,立即进行当堂检测。检测用题可以是教师预先设置好的几个小题,也可以用课本上的练习题、习题,只是在题量的设置上要让全部学生做完为原则,可以根据情况设立选做题,以此实现分层次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收获多
        6.沉淀反思、自主总结。教师讲解完后,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这个时候要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反思领悟并完成课堂小结。
        四、遵循原则
        1、全体性:整个课堂要善于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让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研究解决问题。
        2、启发性:要使数学课程真正具有启发性,需要克服两种偏向:第一,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思考余地。没有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甚至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愿望。第二,内容过于复杂、抽象。超过了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学生将会由于不能理解它,产生畏惧心理,最后厌恶学习数学。
        3、 激励性:要注意引导与鼓励,不要一味地埋怨指责。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因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引导学生寻找,激发兴趣,鼓励信心、决心。
        4、及时性:导师引导要及时,及时地分析预习情况以便订立详细的评讲计划,及时地解决学生知识上的漏洞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出现延误,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5、针对性:要针对讨论中中出现的典型情况,突出重点,细讲难点,不要面面俱到。应该把重点、主要知识点完整系统地概述,要让学生知道用了哪些知识、根据什么思想方法、解决了哪些问题,挖掘根源,剖析出错原因。
        6、可接受性:教学内容、方法都要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主要依赖于数学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使新旧意义同化,从而形成更为高度同化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