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年级解决问题技能技巧的训练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上   作者:陈永锋
[导读] 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思维、创新、价值观已逐渐形成,应用题、计算题等类型的试题较为常见,需要学生具有较好审题、解题能力,以便更快速地处理各章节中的数学难点,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基于此,文章就小学数学高年级解决问题技巧的训练方法进行了探讨。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汴河镇列宁小学  陈永锋  433323

摘要: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思维、创新、价值观已逐渐形成,应用题、计算题等类型的试题较为常见,需要学生具有较好审题、解题能力,以便更快速地处理各章节中的数学难点,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基于此,文章就小学数学高年级解决问题技巧的训练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技能技巧
        引言:
        数学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故需要教导学生学会利用宏观、全面的辨析思路,探讨生活中常见数学问题的解决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教学期间需着重要求学生结合各类实践性问题展开分析,帮助学生发现不同难题的解题技巧,开发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技能。
        一、小学数学高年级解决问题的解题技巧培养思路
        1.审题思考
        指导学生根据应用题、计算题的题干找到题目所涉及的条件和结论,在读、写期间标识出考察的重点,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认知。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学会综合、全面的阅读数学问题,在通读思考后逐渐掌握题目的内涵,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建模”数学思维习惯,这也对帮助学生圈出待解决问题的重点提供了有效的建议。
        2.提问能力
        要求学生在自行理解、自主学习期间掌握方程、小数乘数法、图形、倍数等知识点的难点,根据这些难点进行自主提问,再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数学问题提出关联性建议和解答,帮助学生在提问理解、思考探究、课堂分析的过程中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分数、小数乘数法的简易计算技巧。
        3.利用图表
        数学知识点尤为抽象,故需要学生借助学习工具,直观的了解到图片、表格、公式的表达特点,有利于让学生快速发现数量与数量、图表与条件之间的联系,进而理清各类数学问题的解题技巧。同时,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学习五年级数学课程中的难点,进而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1]。
        二、小学数学高年级解决问题的解题技巧的培养与训练方法
        1.搭建解题模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建立数学解题框架,指导学生根据模型化的解题思维进行问题分析,同时在“读题→审题→解题”思路下进行问题的探索,可帮助学生在应用题解题期间掌握数学解题模型及解题思维。因此,教师应当侧重创设个性化的探索模式,可让学生在理解、思考的过程中更快速地应对数学问题,这也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是有利的[2]。


例如五年级人教版《解简易方程》的教学期间,教师可概括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应用正向思维,假设未知量参数,再结合已知量和未知量关系,得到相应的等式,最后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其中 ,教师可提出已学习过的“鸡兔同笼”问题,常规解题思路为分析鸡兔两种动物脚的总数,再求解出鸡兔两种动物的个头数,即兔子数量为脚的总数减去2倍的鸡兔总数目,再将该结果除以(4-2);在方程模型建立期间,教师可针对鸡兔的数量关系做出说明(鸡兔共48头、100脚),即假设鸡有x只,那么兔子有(48-x)只,再依据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得到2x+4(48-x)=100,解出x=46,那么可快速得到兔子有48-46=2只。通过利用方程式进行建模,分析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再根据解方程的思路解决常见的应用题。此外,教师还可说明工程、植树问题常见的方程模型,要求学生套用此类模型,找到已知关系和未知关系的区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成抽象思维的过程,进而开发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数学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2.融入数学难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习惯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解题习惯,教师应当在必要的情境导入、思维导入、问题导入的过程开发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解题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习惯,指导学生在理解探知、问题思考的过程形成数学解题思维,可帮助学生借助反向思维方式思考复杂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例如五年级人教版《因数和倍数》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当说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掌握两个概念的基本含义。此时,教师可提出问题“甲数是36,甲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为288,最大公约数为4,求乙数的值?”本题思考期间,需要学生把握“被三整除”这一要点,反向思维甲乙;两数字的关系。其中,288=2×2×3×3×8,甲36=2×2×3×3,发现分解288后,甲没有×8,所以乙必须是8的倍数,然后发现甲乙两数的最大公约数为4,即2×2,故甲乙都必须有2×2,由此可得乙为2×2×8=32,可快速得到乙。总之,教师需要总结基础性的数学问题,说明因数和倍数的基本定义,再根据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答案,可方便学生更全面掌握因数和倍数的内涵。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因数和倍数的用法,教师还可拓展质数方面的概念,要求学生将大数化简到最间,并根据理解记忆掌握2、3、7、11…等质数的特点。通过在导入关联性问题,画出关于质数的图表框架,可让学生在理解记忆、思考探究、自主练习的过程中在数字分析、数字辨析的过程掌握各类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计算水平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数学解题技巧培养训练期间,教师应当渗透优质的数学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展开必要的思考,进而快速得到数学难题的解题技巧。另外,教师还应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在思考期间明白数学知识点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国俭. 激发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教学实施策略[J]. 才智,2020(02):23.
[2]马文杰,李恩瑞. 中小学数学作业基本设计原则:反思与重构[J]. 教育导刊,2020(02):62-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