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优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上   作者:朱莉
[导读]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许多教师重讲例题,然后训练。这样忽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类型化”现象严重;数学概念及问题理解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教学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本文就数学应用题教学进行了优化探讨。

湖南省涟源市七星街镇中心小学  朱莉

摘要: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许多教师重讲例题,然后训练。这样忽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类型化”现象严重;数学概念及问题理解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教学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本文就数学应用题教学进行了优化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运用题 分析 思考
        当前我们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有很多教师还是采取先讲例题,统一公式,统一方法,然后训练。训练也是学生先练习,之后教师再统一评讲,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方法单一,思维单一。这样既不能培养学生思维,又不能培养学生兴趣,题型一变,学生就难以应对,结果是学生普遍感到应用题难学,教师感到应用题难教。学生因此对应用题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问题过于单一;忽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类型化”现象严重;数学概念及问题理解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问题,这样的教学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正是由于上述弊端的存在,使得本来饶有兴趣的应用题教学失去了活力,变得越来越费时费力,学生的学习越来越郁闷困惑。针对这一现象,我觉得教学时应采用如下的优化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
        学习数学应用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无论是在选题还是在讲题时尽量采用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例子,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学生,特别是中差生,有些数学应用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凭口头讲解也难解释清楚,而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能让学生有亲切感,熟悉感,能促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求应用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进行时钟的教学中,可以先问问学生平时几点起床,让学生把钟面拨到相应位置。再假设一些问题,比如再提前半小时或缩后半小时,十分钟,十五分钟等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不觉得陌生,让他们有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还愁他们没有学习动机?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采用图文并茂,这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如“将两个周长是 8 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周长。”这道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纸做题中的图形,把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当学生清楚的“看到”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失去 2 条正方形边长时,解法自然产生。
        二、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应用题的题目都是由文字组成,所以读懂题目是关键。老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让学生在审题时真正掌握题目的内容和所提出的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字。例如,五年级应用题中有一道题“鸭有 12 只,鸡是鸭的 3 倍,问鸡和鸭总共有多少只?”在这个题目中很多学生只注意到鸡是鸭的 3 倍,而忽略了问题是总共有多少只,所以学生在审题时需要格外认真。据多年教学经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困难儿童解应用题的困难并不主要表现在解题比例上,而是在于分析运用题,认知运用题的差别。


与优秀生相比,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的教学外显化,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对于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可以直接让他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例如下面这道题:把一个圆拼成长方形的过程中周长增加 10 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这道题里隐藏了一个条件,增加的 10 厘米就是长方形的两条宽,也就是圆的两条半径,所以半径等于 5 厘米。用这样分步骤,抽象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学生容易懂,教师教起来也轻松些。何乐而不为呢?
        三、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策略
        有些学生的解题困难是由于没有恰当的解题策略所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善于归纳针对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并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
        1、摆脱定势。有些应用题,学生之所以百思不得其解,原因就在于思维定势的影响,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转换思考角度,让思路清晰可辨。例如,某班数学测试,一组 15人,平均 87 分;二组 16 人,平均 85 分;三组 13 人,平均 82 分;四组 18 人,平均 83 分。全班平均多少分?那么全班平均分,就应该用 4 个组的总分除以总人数。而不能用 4 个组的平均分和除以 4。
        2、观察法。在数学学习中,观察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活动。要想学好数学,首先要学会观察。所谓观察法,是通过观察题目中数学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图片所表示的意图,从而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题目解答出来的一种解题方法。在解答数学问题时,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对于小学生,特别重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观察时,要教会学生要有秩序,要看得仔细,真切。在观察过程中要动脑,要想出道理,找出规律。现在的数学教材中,大部分内容是通过图片来描述题意和解释题意,然后再做出正确的解答。所以,上课时,经常让学生先进行观察。这样不但让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的空间,还跟学生提供了解题的思路。 四、帮助学生写出正确的解题步骤
        审题是前提,接下来就是写审题步骤,很多学生明明知道解题思路,但一落实到笔上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开始,不知道怎样写,写出来的解题步骤含糊不清,常常失分,所以老师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写出正确的解题步骤。如“一个工人一小时做 15 个零件,12 个同样的工人 4.5 小时共做多少零件?”这道应用题的问题是共做了多少个零件,很多学生在答题时只是列出式子并解出答案,却忽略了单位“个”,这样的解题步骤不规范,在正规考试中容易失分。抓到了这个关键的字眼,就知道了要求总个数。必须先求 12 个工人一小时做的个数,或者一个人 4.5 小时做的个数。再求总个数。这样问题岂不简单化了?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审题,解题,分析问题方面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审题,解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摆脱陈旧的解题思路,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去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才可能有创新。才可能百花齐放,而不是一枝独秀。
参考文献:
[1]罗鸿鉴.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应用[J].学周刊,2020(23):101-102.
[2]魏海彬.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层式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20(12):49-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