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观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引发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上   作者:王世同
[导读] 在经历了新课程改革初期的热闹和喧嚣之后,很多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课堂确实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由于理解的偏差和多种因素的制约,我的课程改革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理念和实践之间产生的碰撞令很多一线的老师感困惑和迷惘。本文尝试从现实入手,探讨一些热点问题,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苍南县灵江学校 王世同 325800

【内容摘要】在经历了新课程改革初期的热闹和喧嚣之后,很多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课堂确实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由于理解的偏差和多种因素的制约,我的课程改革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理念和实践之间产生的碰撞令很多一线的老师感困惑和迷惘。本文尝试从现实入手,探讨一些热点问题,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多元化   过程   生活化   生成   新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理念给学校和课堂、老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线老师,我几乎每天都在感受着这样的变化。但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又时时被理念和现实之间发生的冲突困扰着,这种矛盾冲突常常让我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由10位教师通过课堂向大家展示了各自对课改理念的理解和诠释,我听后收益非浅,同时也引发了自己对课改实践中诸多问题的深刻反思。
        思考一:目标多元化,仅仅是为了 “装点门面” ?
        之所以先谈这个问题,是因为不同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不同导向,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目标是灵魂,只有确立了合理、科学、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预设课堂、驾驭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划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纬度,其中过程与方法又具体分解为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纵观这次10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几乎每节课都关注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三个纬度(四个方面)。然而仔细琢磨,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尴尬问题:目标是目标,教学归教学。有些目标的制定,仅仅是为了体现新理念,不管教学过程中能否达到,先拿来装点一下门面再说。请看下面这些目标的阐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的能力,激发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这些发展性目标笼统而空泛,放在哪节课都行,有的甚至放在哪个学科都成,但实际上在哪一节课都实现不了这样的目标。



        思考二:数学生活化,只是贴“标签”而已?
        《数学课程标准》在论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并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一理念众人皆知。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地有趣,而且对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有了更深的体验。
        其实这样的“数学生活化”问题在很多课中都存在,如一年级学《认识乘法》,说是带大家逛公园,还没进门就让先给算式分分类(加数相同或不同),你说孩子累不累?两件衣服三条裤(裙),让孩子搭配看看有几套,却忘了生活当中衣裤还要看看配不配;当然,数学和生活是不能完全等同的,我们提倡数学生活化,是希望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真正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并把这种经验当作课程资源来开发,让孩子学得轻松、有趣,同时让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生活化不仅仅是贴个 “标签”!
        思考三:策略多样化,是“放任自流”还是 “强扭的瓜” 也甜?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学生展示多种计算方法后,如果能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在质疑、辩论中帮助学生发现并接受相对简便优化的方法,从而促进低层次思维学生的发展,孩子们的收获就会更大。应该认识到,尊重学生不等于放任自流。
        在这次参加级比赛的10节课中,我们也发现一些老师在该尊重学生个性思维、体现策略多样化的时候却采取了强行灌输的方式,将老师的方法强加给学生。如在《组合排列》一课,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三个圆圈调换位置共有多少种排法时,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两个学生汇报结果时出现了差错(有了重复和遗漏),这正是老师所希望出现的情况。于是老师便开始“巧妙”地将自己的方法教给了学生,即确定第一个圆圈的颜色,接着调换后面两个圆圈的位置,这样就完整地得到了6种排法。同时通过强化训练使这一方法 “深入人心”,看起来效果不错。其实两个出现错误的学生离正确只差一步,如果老师能问问“你是怎么想的?”,并稍加引导,就能得出好办法来,而且可以得出多种有序思考的策略,如先确定中间或最后一个圆圈的颜色,再调换其它两个圆圈的位置等。由于老师的过早干预,没能真正暴露学生的思维,学生主要还是靠模仿获取知识,这样的教学是留有遗憾的。
        实现策略多样化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放任自流不行,“强扭的瓜”恐怕也不会甜吧?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