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4月   作者:刘文祥
[导读]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能改变其生活轨迹,好的习惯能为人们的发展铺平道路,而坏的习惯则会在人们前进道路上洒满石头。虽然外来务工者带来了大量的生源,但作为“新市民子女”,许多孩子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缺乏家长的教育引导,没有系统的、完善的生活知识体系,甚至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为人孤僻,在现实生活中寸步难行。

肇庆市端州区河苑小学      刘文祥 

摘要:一个人的行为习惯能改变其生活轨迹,好的习惯能为人们的发展铺平道路,而坏的习惯则会在人们前进道路上洒满石头。虽然外来务工者带来了大量的生源,但作为“新市民子女”,许多孩子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缺乏家长的教育引导,没有系统的、完善的生活知识体系,甚至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为人孤僻,在现实生活中寸步难行。这就要求无论是家长、学校、社会还是政府都要加强对“新市民子女”的关注度,多关心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 外来务工 新市民子女 引导
        引言:养成好的习惯对一个孩子的一生来说至关重要。幼年时期的孩子可塑性极强,家长和学校要把握好这个时机,尽量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做好引导教育工作,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要纠正孩子的错误观念,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即将成年的子女如果形成了错误的观念,身为长辈要及时止损,杜绝孩子酿成大错的机会,可以把孩子放进社会,接受社会的鞭笞,从而转变错误理念。
        一、培养“新市民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很多外来务工子女内心会有自卑感,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或许是口音,或许是体态,或许是长相,又或许是出身家世,他们有很敏感的内心,或许别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或一句话,就会刺痛他们,导致更加沉默寡言,更加孤僻不合群。每个人的生活的地区、身边的人群不同,行为习惯自然也各不相同,但新市民子女想尽快改变现状,融入集体,那么教师和家长要做好疏导开解工作,帮助孩子不再钻牛角尖,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不必为了融入集体而刻意改变自己,只有自己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但对于“新市民子女”来说,他们迫切地想找一个改变的契机,摆脱身上的枷锁,教师也要帮助这些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把握时机敲打孩子,培养孩子的审美,多加锻炼孩子的心理素质,最终培养学生的自信力。
        二、“新市民子女”行为习惯的现状
        1、学习习惯
        “新市民子女”的学习习惯通常要劣于当地孩子,因为原来所处的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较为落后,教育资源普及率低,学生没有得到好的学习资源的条件,全靠自身的一股子拼劲,死记硬背、拼命刷题才能跟上学习进度。教师要着重培养这种学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为其构建知识网络,在空闲时间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和生活处境,了解学生是否能听懂本地老师的口音,是否能跟上课程进度,现在跟之前的教学方式有什么不同,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及时调整课堂内容,课下辅导学生。
        2、卫生习惯
        很多“新市民子女”都是经济较落后的地方来的,生活条件并不好,没有定时清理自己的习惯,造成指甲内藏污,头发油腻有异味,衣物脏的情况,当地孩子也不愿意去接近他们,这些情况可能更加重了外来务工子女的自卑心理,即便暗中打理自己,但他们并不知道如何打理整洁,卫生状况不好反差,其他学生依旧会远离他们。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是教师和家长应该做的,不仅是为了融入群体,更是为了自身的健康,为了摆脱心理阴影。



        3、礼貌习惯
        养成文明礼貌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人类发展离不开社会,想在社会上生存就要学会最基本的礼仪。外来务工子女大部分是善良柔软的,但他们过于扭捏内向,以至于面对同龄人和长辈会说不出话,不知道该说什么,肢体语言也表现出拒绝的意思,其他人不想自讨没趣便离开了。但教师要教导学生明白“自卑到骨子里的人也可以拥有光”的道理,让他们不要像刺猬一样拒绝别人的帮助,要勇于踏出舒适圈,勇于改变,教师要积极创设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创景,纠正他们说话时带脏字的现象,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积极融入集体生活。
        三、培养“新市民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策略
        1、利用环境熏陶,潜移默化引导
        在与之前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新市民子女”的生活有了新的转变和转机,他们能够逐渐摆脱旧生活带给他们的口音、体态和自卑心理,向着新的生活迈步前行。在当下生活环境的熏陶下,这些孩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教师要努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礼仪、传统节日还是思想认知,都要陶冶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力求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制定计划,坚持严格性的规范训练
        家长要制定严格的培养计划,如果家长没有时间,那么家长的角色就由教师来扮演。教师要制订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培养计划,按照严格的条件,要求学生坚持规范性的训练,虽然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但按照严格的计划执行,教师能及时纠正“新市民子女”的错误,能够尽量缩短行为习惯养成进程,提高习惯养成的效率。让学生明显的看到自身和周围人群的变化,以此提高自己培养行为习惯的积极性,让改变的过程充满力量。
        3、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在培养“新市民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缺少一方面的支持,孩子就会产生一方面不可挽回的“缺陷”,这种缺陷会不知不觉的影响孩子的生活轨迹,影响着他们的人生。所以这三方要尽到自身该尽的义务,尽可能维持外来务工子女的相对健康发展,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结束语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绝非易事,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社会和政府都要尽到自身义务,尽全力帮助“新市民子女”养成良好习惯,剔除陋习,帮助他们融入集体,提高整体素质,变得更有自信,挖掘一条更光明的道路,实现健康发展。教师要尽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学习礼仪知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政府也要出台相关政策,尽量降低学生的自卑感,提高学生进入新环境的融入速度。家长更应该尽到自己职责,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张生福.农村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与方法[J].考试周刊,2019(27):35.
[2]吴小威,赵云昌,孙丽.当代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与方法研究[J].山西青年,2016(13):40+39.
[3]宫传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法和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4):198-199.
[4]赵曼.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