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竞赛对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4月   作者:王瑞芳
[导读] 运动竞赛在学校活动中占重要部分,高校师生对此非常重视。运动竞赛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是否有影响,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以某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spss软件数据分析,对比得出在竞赛过程中,运动员的适应能力、竞赛思维、竞赛状态等都会尽量适应竞赛场合,而这种对竞赛场合的适应是否对学习、生活、工作等有所影响,这也是文章关注的问题。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王瑞芳     510520

摘要:运动竞赛在学校活动中占重要部分,高校师生对此非常重视。运动竞赛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是否有影响,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以某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spss软件数据分析,对比得出在竞赛过程中,运动员的适应能力、竞赛思维、竞赛状态等都会尽量适应竞赛场合,而这种对竞赛场合的适应是否对学习、生活、工作等有所影响,这也是文章关注的问题。研究发现,运动竞赛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影响较大。在常规学习之外进行运动竞赛能够提升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人际方面的适应能力,有助于提升自信心,团体类运动竞赛项目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个人意识太强也可以通过参加团体竞赛项目,提高自己的团队意识。另外运动竞赛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竞争意识、抗挫能力,所以学校要注重运动竞赛项目对学生起到的体育教育效果。
关键词:运动竞赛;大学生;适应力
        1.引言
        适当运动对体机有益,能够提升平衡能力、活动筋骨,让身体充满活力,能够使人疏缓情绪、平稳心理状态,运作竞赛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无影响,文章会进一步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
        样本情况:选取125名有市级比赛经历的大学生运动员,分为三组,甲组是有体育特长的普通学生,66人;乙组是体育学院的专业学生,31名;丙组是运动水平较高的专业运动员,18人。另外从不同院系随机选取108名有校级比赛经历的学生。为增强对比效果,再抽取三个班级没有比赛经历的学生,共158人,其中男生81人,女生77人,作为参考对象。竞赛项目包括田径、健美操、武术、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多种项目。
        问卷内容:问卷设计了共50道题,整体分为六个方面,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为客观题,自我评价、满意度为主观题,采用单选题。
        2.2访谈法
        从不同组别各选取两个人进行访谈,了解其生活、学习、人际、就业、自我评价等情况,并做相关记录。
        2.3数理分析法
        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参加过校级以上运动比赛的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比较


        方便起见,参加过市级和校级以上运动比赛的大学生简称为大学生运动员。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运动员与普通学生在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就业适应、人际适应、满意度、自我评价上差异显著(p=0.000,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前者的总适应能力远高于后者,由此可以得出,运动竞赛经历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有很大影响。对此数据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大学生运动员参加运动比赛前会进行大量相关训练,体能、速度、柔韧性等基本功的训练是比较艰苦的,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会忍受肌体的一些疼痛或者压力,随着训练意志力得到增强,在此过程中提升了适应能力,而这种能力也会转移到生活适应力上。
        体育竞赛不同于普通学生,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结合,参与者受竞争性影响,在学习和实践中出现走神、懈怠、拖延等不良情况较少,在学习运动技能时,对于大学生的领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灵活性也都会有所提升。普通学生的体育学习通常理论和实践是分开的,也会因为自身对课程与教师的喜好从产生不同的学习态度,比较松散;大学生运动员受到竞赛的影响,会更加专注,并将专注力延续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中,所以大学运动员的学习适应力会更强。
        在人关系中,大学生运动员比普通大学生的适应力较强,主要原因在与日常学习中,普通学生可以选择与别人合作,也可以一个人完成,而大学生运动员在进行运动训练时,必须要和教练及队员进行交流,在比赛中,更会注重互动性。竞赛本身就是一项社会性较强的活动。就业适应力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大学生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对自身肌体、精神进行不断突破,比赛中所受的压力、挫败比一般大学生多,在就业适应力方面也会更强一些。
        以上几个客观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人的主观因素,这也是大学生运动员对自己的评价和满意度比普通大学生高的原因。
        3.2不同组大学生运动员以及普通大学生适应力差异分析


表中*表示p<0.05,  **表示p<0.01,   没有*表示p>0.05
        从表2中能够看出甲组学生的各项适应能力都明显高于普通大学生,差异极为显著,参加过校级运动比赛的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差异也比较大,丙组大学生整体社会适应能力低于普通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人际、满意度上都低于普通大学生,但在自我评价上却略高于普通大学生。
        分析这项数据差异产生的背后原因,甲组大学生运动员各项社会适应能力都明显高于普通大学生,甲组大学生运动员是有体育特长的普通大学生。普通大学生面对日常的课业,既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同时还要考英语、计算机等证书,如果这些都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并且能够取得应有的结果,这些普通大学生会选择再参加一些学习之外的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或者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有体育特长的大学生,如果体育水平要达到能够参加市级以上的运动会,平时必须要进行常规训练。与他们相比,甲组大学生运动员,既要同普通大学生一样学好文化课,同时不能落下体育训练。对他们来说,要用足够的精力和体力做好所有功课,比普通大学生任务更繁忙,课业更多,但在正常课程上所用的时间比普通大学少,这就锻炼出他们的高效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学习适应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上较强。
        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运动员虽然在整体适应能力上与普通大学生有显著差异,但单项比较而言,差异不是很大。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运动员考入大学时,文化课分数线并不是很高,但高校对他们的专业课的要求较高,体育课对他们而言就是日常课程,对于公共的一些课程,计算机、英语、政治法律等,体育专业的学生也要和大家一起学。和普通大学生一样,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比较有优势,专业之外就因人而异了。但运动训练和比赛对他们的肌体的适应能力和精神的适应能力都有所提升,所以相比较普通大学生而言,整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是有差异的。
        如果说运动竞赛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完全成正比,那么丙组大学生运动员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普通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别不大,整体而言甚至要低于普通大学生运动员,单项适应能力也基本都低于普通大学生。首先对丙组大学生的身份进行分析,这组学生是专业的训练运动员,也就是说,他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训练,学习的相关理论课基本也都是与所训练的运动项目有关系。就像有的运动员从小就有运动天分,被重点栽培,专门训练,为国家的运动项目输送人才。有一些水平特别高特别出色的运动员被选进了省体育队或者国家体育队,其他的运动员还在训练,但是进入更高层的可能性不是很强。他们的日常训练学习要面对的人基本都是和体育有关系的老师和学生,肢体运动对他们来说比大脑运动更多。学习无处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够通过课堂进行,而专业训练的大学生运动员在面对其他的和训练差别较大的课程时能够静下心来学习,这是需要一定的定力的。生活方面,除了吃饭睡觉等必须事项外,还有娱乐、情感、美食等,有些专业训练的大学生运动员的生活几乎也和训练有关,训练之外的生活相对而言比较单调,其他生活内容占用的时间也比较少,所以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也比其他大学生要弱一点。而就业和人际方面对个人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在就业方面,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只在自己这一领域专业性很强,而社会上需要体育专业人才的地方主要是学校,这些学生可以做学校体育教育者,或者在私人培训机构或者俱乐部就业。专业性强的劣势就是就业面较窄,适应社会需要较强的就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方面,主要靠的沟通和交流,这就需要一个人在实践中具备一定的观察力,懂得一定的语言技巧,并且会为人出事。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在这方面缺少锻炼,因此,人际交往能力也略差一些。对自我的满意度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也不是很高。但他们在自我评价上相比普通大学生略高一点,对自己的专业有一定自信,从自己身上能够找到比普通人强的地方,因此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会比各方面都很平庸的学生略高一些。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到运动竞赛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而言有正面影响,但并不表示运动竞赛能力越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综合能力较强,并且能够在某一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人,其各方面适应能力都是比较强的。
        3.3团体项目和个人项目的大学生运动员的比较


        本次调查中参加市级运动比赛的大学生运动员中,团体项目的运动员有89人,个人项目的运动员有36人。从表3中可以看出,进行团体项目的大学生运动员与进行个体项目的大学生运动员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差异很显著(p=0.000),团体项目大学生运动员的整体适应能力明显高于个人项目的大学生运动员,单项调查中发现团体项目大学生运动员在就业和人际方面的适应能力差异非常显著,前者在这两方面比后者强很多。在学习方面,团体项目大学生运动员比个人项目大学生运动员略低一些。团体项目大学生运动员在进行团体运动时,需要考虑整体更多一些,团队意识更强。团队中每个人都是个体,做好个体简单,要将团体都做好,需要每个人的配合。除了运动水平和技术方面可以靠个人的努力能够完成,其他的都要靠队员之间的默契,这种默契需要平时不断磨合和沟通交流。而个人项目大学生运动员在进行训练和比赛时只需要专注于自己就可以,他们与他人之间无须太多交流。因此个人项目大学生的交际适应能力要弱于团体项目大学生运动员。由此可见,大学生适当参加团体类运动比赛项目对其社会适应能力有一定的益处。
        3.4运动竞赛对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更多影响
        运动竞赛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学习、生活、就业、自我评价和满意度等方面,还有更多其他的影响。
        运动竞赛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的意识。一定的竞争意识能够促使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从而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在学习、比赛、工作时都能够做得比缺少竞争力的学生强。
        运动竞赛能够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抗挫能力也是一个人的心理弹性能力,也被称为“逆商”,有专业人士甚至将其于“智商”“情商”相提并论。抗挫能力强的人,在紧急情况下更冷静,对压力的承受力更强,面对失败等不利状况时,调节能力更强。运动比赛中失败次数多,这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时也能够较坦然地面对,及时修正自己的方向,改进自己的方式,从而尽快达到自己的目标。
        运动竞赛是有严格的规则要求的,运动员能否严格遵守比赛规则,能够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和责任意识。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能够守好自己的位置,前锋负责好进攻,后卫做好防守,各自做好自己擅长的,这能够锻炼队员的忍耐性,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在运动比赛中能够做到技能和人品都受人称赞,这样的人在其他场合也会让人称赞。
        运动竞赛能够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如跆拳道中强调“克己复礼,百折不挠”。
        4.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运动竞赛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较大。在常规学习之外进行运动竞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人际方面的适应能力,同时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自信心。团体类运动竞赛项目对学生的整体适应能力提升效果较为明显,在人际、就业适应等方面的提升尤为有效。所以建议大学生在不耽搁学业的情况下,多参加运动竞赛,个人意识太强的人可以多参加团体竞赛项目,提高自己的团队意识。另外运动竞赛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竞争意识、抗挫能力,所以学校要注重学生的体育教育。
5参考文献:
1李少丹,惠民.运动竞赛学[M].2005.
2刘建和.关于运动竞赛的系统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4):11-16.
3刘淑英.运动竞赛规则制定的理论依据及目标定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7):129-131.
4凌平.中美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的比较[J].体育与科学,2001,22(3):5-7.
5木合亚提.沙合依多拉.体育锻炼与适应社会[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哈文版,31(1):106-109.
6张中江,陈善平,潘秀刚.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性别差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9):55-57.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广州市,510520)  王瑞芳,女,汉族,籍贯:河南开封 生于:1986-6-15,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  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项目来源:广东省体育局的课题,市厅级,
项目名称: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青少年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项目编号:GDSS2020N0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