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物”才能 “思理”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4月   作者:翁贻琳
[导读] 上高中后,很多学生反映物理很难学,题目意思很难理解,公式多,不懂用哪些公式或规律去解题。其实,学好物理并不难,关键在于掌握好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做到见物思理,这样才能把物理学得更好。

柳州二中  物理组 翁贻琳

        上高中后,很多学生反映物理很难学,题目意思很难理解,公式多,不懂用哪些公式或规律去解题。其实,学好物理并不难,关键在于掌握好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做到见物思理,这样才能把物理学得更好。
        一、“见物思理"的内涵
        很多学生学了几年的物理,还弄不清什么是“物理",到底“物理”二字包含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理解,我们可以把“物理”二字拆开来理解。“物”就是指物质的运动状态、运动过程等物理现象,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理”就是指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物理规律以及运用这些概念、原理、规律去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要运用规律去解决具体实际的物理问题。总的来说,“物理”就是指自然界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变化规律。在物理常见的问题中总是先提出“物",先给出物体在运动中的运动状态、运动过程、运动条件、运动装置等这些物理现象,我们首先要把这个“物”弄清楚,这一个过程我们把它叫做“见物”的过程。通过“见物",然后自己分析、加工、理解、展开想象,把这个“物”浮现在眼前,再根据关于这个“物"的有关条件找出相应的物理原理、规律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一过程叫做“思理"过程。
        在解决任何一个物理问题的过程中,都必须经历这个先“见物”后“思理”的过程,“见物"是“思理”的基础,这一过程,也是研究物理问题最重要的过程。
        二、怎样“见物”
        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常常是见题不“见物",也就是在还没有弄清楚题目意思,还没弄清给出的基本条件、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就急忙地去找公式、代数字来求解,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我们学习物理最重要的是在分析物理过程上,如果没有分析就去解题,物理就失去它本身的意义了,变得跟数学没什么区别了。开物理这门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然后总结出物理规律,会用物理规律去分析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提高自己的物理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物理的本意。
        举个例子: 如图,一个轻质弹簧连接两个滑块A和B,质量分别是mA和mB,两滑块静止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开始时弹簧处于原长,现在滑块A被一颗水平飞来的子弹C击中,子弹质量为mC速度为V0,且子弹没有穿出A ,压缩弹簧的过程中无能量损失,试求滑块B的最大速度。


        这是一个往复运动的问题,它涉及到碰撞及弹簧压伸问题,如果没有经过分析物体运动过程,很难代公式计算。要解决这一个物理问题,先要“见物"后才能“思理"。首先找出这一运动过程中的重要条件:
        弹簧是“轻弹簧"说明其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滑块原先“静止”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说明没有摩擦力作用:
        子弹“击中”滑块A而“没有穿出A",“压缩弹簧的过程无能量损失"
        这些关键条件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运动过程是子弹先与A碰撞,碰撞后得到一个共同速度C和A一起运动,然后再推动弹簧和B 一起运动。弹簧被压伸时有力的作用,它处在不同状态时,对A和B的作用力的效果是不同的,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开始时,弹簧被压缩,对A的作用力是阻力,对B的作用力是动力,故A减速B加速,当A减速到某一值,B也加速到这一值时, 也就是A和B有共同速度时,弹簧被压缩到最短,弹簧势能最大;达到共同速度后,由于弹簧要恢复原长,故A仍有阻力阻碍其运动,而对B仍有推动力,使得B继续加速运动,直到弹簧恢复到原长时,对B的作用力才停止,这时B的速度最大,动能也最大。通过把这些已知条件及其运动过程一一输入大脑中,进行加工、分析,然后就象放电影-样在自己的脑海中清晰地显现出来,形成一种思维表象,为下一步的“思理”奠定基础。
        三、学会“思理"
        在中学物理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物理公式、定理、定律,在“见物"之后,我们就要把形象思维进行分析、加工,上升到抽象思维,运用这些定理、定律等去解决实际问题。
        上述例子中,经过分析已知条件、物理过程后,我们就可以把这一个物理现象分成两个过程:
        1、子弹C和A相碰撞作用瞬间完成,时间极短,可看成弹性碰撞,而在碰撞过程中C和A组成的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它们的动量守恒,可以选用动量守恒定律公式列方程 2、C和A碰撞后,一起向右运动,通过弹簧推动B也跟着运动起来,弹簧先压缩到最大值然后再伸长,当伸长到原长时,B此刻速度最大,而从弹簧压缩到伸长到原长的过程中,弹力属于系统的内力,故这一过程动量守恒,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     又因为题目给出能量无损失的条件,故这过程能量守恒,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前面很好的“见物",没有具体的分析过程,那么就很难得“理”了。
        四、怎样提高“见物思理”能力
        “见物”是“思理”的基础,“见物”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思理”的过程,很多学生在“见物”时,分不清哪些是对解题有用的已知条件,哪些是可以挖掘利用的隐含条件,哪里是解题的关键点及突破口,不懂得利用现有的条件去分析物理过程,也没有能把物理加工成形象的表象“浮现"在眼前,这是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实验中没有真正认真地去观察、去描述、去思考、去领悟、去解决造成的。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这一能力呢?
        首先,在上课时我们要认真听老师讲课,看着老师是怎样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的,分析时是怎样抓住哪些主要条件,哪里是突破口;其次,要重视实验,实验原理是基础,也是我们得到物理过程的重要途径,通过做实验和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可以把物理过程输入头脑记忆中,形成表象,以使以后需要时“反映”出来,这一过程有利于我们在“见物”时,在头脑中构建正确的物理模型。第三;多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周围的一些物理现象,并用自己已有的物理知识去分析、描述它的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第四,在每次解决物理问题时,都要严格按照先“见物”后“思想”的过程,形成模式,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习惯。
        “见物思理”是我们解决物理问题的最重要的方法手段。“见物”重在分析、思考,形成形象思维,这是“思理"的基础,也是必要条件,而“思理”重在把表象的经验上升到理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激发自己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