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分层教学,成就高质的教学效益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4月   作者:褚仲良
[导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教育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多元选择和共同发展,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阶梯式”分层教学,就是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也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本质内涵。

宁波市东恩中学 褚仲良

内容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教育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多元选择和共同发展,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阶梯式”分层教学,就是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也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阶梯式 分层教学 模式改革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指明了我国新时代教育的新方向。然而,背靠学区的公办学校体系中,由于学生没有进行过分层筛选,同一班级中存在层次相差巨大的学生,他们在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能力状况等方面都存在着级差,造成了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给传统班集体授课模式下的教和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这就会导致部分学生严重掉队,该拔尖的却无法拔尖,阻碍了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点,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节奏及过程,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笔者认为,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阶梯式”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已有基础进行多维度的分层,进行差异化教学,从而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发生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他们的目标在挑战到实现,再挑战到再实现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一、“阶梯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原则
        “阶梯式”分层教学模式存在两个不同的维度,第一维度是从初一至初三的时间维度,第二维度是同一时期的不同年级采取不同的分层教学模式。这需充分考虑到不同时期全体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校要坚持做好顶层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动态管理、循序渐进的规律,实施教学过程中把握“小步走、常反思、渐推进”的原则,并体现了以下三条原则:
        1.自主性原则。分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要拥有选择权。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能力和个性特点自主选择层级。教师只需给予指导性建议和帮助。层次选择权的赋予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要对自我负责,要对选择自己能够适应并得到提高的学习层次负起责任。
        2.发展性原则。由于学生之间的发展水平有高有低,速度有快有慢,潜力有大有小,到了一定阶段,部分学生已经不能适应或学习能力已超过原来自主选择的分层班级。鉴于此,对学生分层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可变的。学生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学业成绩、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行调整,采用双向流动的模式,鼓励学生积极递进,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自己的进步,达到适合其自身的最优发展。
        3.整体性原则。走班制教学模式中,学校要把握全年级学生和年级段教师团队这两大整体。在初一入学编班的时候,可以将一个年级段分成两个年级组,均衡分配学生和组建教师团队,让其形成良性的竞争效应。在同一年级组内,又以两个班为单位,配备相同的任课教师团队,为后续的分层走班做好铺垫。另外,分层教学中每一个教师同时承担着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每一个教师都要能够把自己的教学工作融入整体之中,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
        二、“阶梯式”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阶梯一:初一班内分组分层教学。初一学生对初中学习尚未完全适应,行政班刚刚形成,暂不适合实施分层走班模式,但经过一学期左右的学习之后,可以针对班级中头部和尾部学生实行隐性分层,组建学习共同体,组内学生相互促进,并相互竞争与合作。
        阶梯二:初二初三分层组班或走班教学。初二开始,随着数学科学等理科内容加深,开始出现分化,因此,可施行数学科学(有条件的也可加入英语学科)的分层教学。
        阶梯三:强基培优分层教学。初二、初三年级在理科分层走班教学的基础上,满足学习能力突出、学有余力的学生,为强基、定向保送等招生工作做好准备,学校还可进行第三阶梯的分层,即在年级段中选拔一到两个班额的学生进行强基集训。
        (一)、初一班内分组分层教学策略
        在当下推行教育均衡化的大背景下,学校在初一新生编班的时候必须做到每班的男女生比例和学习成绩的均衡,这样就势必导致在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存在级差。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完全以统一的标准进行施教,就势必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为此,学校可倡导课任教师施行“常态教学、隐性分组”的策略。课堂教学按统一要求正常开展,在课外把成绩优异的学生组成“创优组”,把后进的学生组成“达标组”。“创优组”,教师可布置适量的挑战性作业,鼓励学生组内讨论,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并增强组员的自信心。“达标组”,主要的任务是强化课内基础知识的落实,夯实基础,建立自信,催生学习动力,同时也让他们感知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和重视,从心理上支持他们。
        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每组人数控制在6个以内,组员应包含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即优秀2名+良好2名+学困生2名)。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的最后留出5分钟时间,开展小组共同体学习活动,探讨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存在的问题。安排优秀的学生当小老师,在组内系统地分享所学知识。众所周知,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别人,教的过程就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可有效促进优秀的学生变得更优秀,同时学困生再一次得到学习的机会。这样就可以实现小组合作规模最小化、样式常态化、效果最优化。教师在营造组内互助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小组学习活动成效量分、阶段测试成绩对比等手段,建立班级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
        (二)、初二初三分层组班或走班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就是学校以两个相邻班级为班底基础,安排相同的教师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在形式上可分为“分层走班”和“分层组班”两种方案。
        1.分层走班教学模式
        分层走班是根据数学和科学的学力水平把学生分为A、B两层,原有两个行政班不变,仅数学和科学两门课学生按各自的层级到相应的教室上课,即相邻两个班级的理科捆绑式分层教学。比如,A班上科学课,则同一个时间段B班上数学课。


学校针对学生数学科学两门课的程度差异进行分层时,要注意对学生加以引导,尤其是中间层学生的心理疏导,以免分层后对学生的心理层面产生过大的所谓被贴层级标签的压力。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习惯、领悟能力以及教师课堂管理难易度,A、B两班的人数控制上应把握A层应稍多于B层的原则。
        (1)、A层的课堂教学策略
        A层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探索能力,学会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变式探究。在教学内容上,要减少基础题的讲解,增加能力题的梯度,重在揭示知识内部的联系和规律。课堂以分析为主,讲清思路,多用发散和探索的办法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锻炼敢于竞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2)、B层的课堂教学策略
        B层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强化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递进式地为他们设置阶段性的学习目标,让他们感到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激发成就意识,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教学内容上,以基础题为主,小梯度增加难度,强调课本基础知识的应用,课堂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学生的解题思路,教会他们如何审题。多用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分层组班教学模式
        分层组班是两个相邻班级为班底基础,根据学生在学习态度、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偏重参考学生在数学、科学两门理科学力的不同,并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编成相对固定的A(创优班)、B(提高班)两个教学班集体。
        (1)、科学引导,激励上行流动
        学校进行分层组班对每一个学生都利益攸关,牵动着每一个孩子和家长的神经。因此,在分层前班主任需要通过家长会、班会课或个别交流的方式,充分说明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阐明学校分层教学的缘由,让家长和学生建立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的观念。
        组班分层的大前提是A、B两班的师资应尽可能是同一套班子,两个班级的学生可定期微调,实行双向流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学校可以通过这一机制给学生提供向上晋级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竞争意识,让学生拥有明确的阶段努力目标。通过目标激励,逐步增加A层班级的学生数量,减少B层的学生数量,形成一种良性状态。这样的班额分配,一是能让更多积极进取的学生能够进入高一层级的班级,二是相对优秀的孩子课堂纪律和学习习惯较好,好管理,班级人数多一点也无大碍,而B层学生基础较弱,教师需要花更多时间点对点抓落实,人数少更能出成效。
        (2)、常态疏导,注重心理调适
        分层组班结束后,要对部分思想敏感的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或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尤其是期中、期末考试的前后,因可能会涉及到层级变动问题,学生心理压力增大,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主动介入,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疏导工作。
        (3)、合作管理,实现共同进步
        分层组班,虽然两班是同一教师团队任教,学生彼此也比较熟悉,能减少融入新集体的不适感。但毕竟完全打破原先的行政班,重新编班,这就需要两个班主任通力合作,建立两班“同损同荣”的观念。在B班的管理上,班主任应充分尊重并信任学生,使他们树立信心;课堂教学应旨在提高趣味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B层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更多的困难和问题,教师不能操之过急,需巧妙地分解知识内容,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A班,应更注重课堂探究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间你追我赶的拼搏精神。
        (三)、强基培优分层教学策略
        针对国家的科技创新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各地的优质高中都进行强基、创新班等提前批的招生。此类学生的培养应宜早不宜迟。因此,在初二开始就可在整个年级段中选拔最优秀的学生,每周进行2-3次的培优教学,学科基本以数学科学为主。精选上课教材,配备最强教师战队。当然,在学生的组成上也应该坚持定时适度微调为原则,让其他优秀上进的学生有机会进入,让学力不支的学生自然出局,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充分调动整个年级段优等生的拼搏精神。
        三、“阶梯式”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笔者所在学校曾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反馈得知绝大多数学生都认可分层教学模式,这既能让优秀的学生吃得好,也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吃得了。B班的学生不会因为在B班而感到自卑,因为通过努力照样有机会挤进A班,只要付出努力大门永远都是为他们敞开的。家长也都抱着支持的态度,因为纵向比较,孩子的成绩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进步。
        (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分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是关键,教师通过不断摸索实践,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教师也得到了成长。通过集体备课,深挖教材内容,理清知识体系,教师团队得到了共同进步。原薄弱教师的教学业绩也有所提升,教学技艺有所发展,教学效能有所提高。
        (三)、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学校把分层教学和学校教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在实践中,学校把分层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与校本教研相结合、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这样不仅不会加重教师的负担,反而提高了班主任、任课教师班级管理和育人的有效性。促进家校共育机制的形成,通过多途径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分层教学的意义,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最终提升了家校合作的实效性,促进学校发展。
        四、结束语
        分层教学的模式改革和创新没有终点,我们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但分层教学已经给每一个学生创设了发展条件和机遇。通过多元化的分层教学,拓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阶梯式”分层教学模式,给全体学生架设了向上奋进的阶梯,正如习总书记的一句话:“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