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林莹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4月   作者:林莹
[导读] 顾名思义,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生活化”,那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生活化资源,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创建生活化情境,指引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生活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更好地结合课本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激趣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漳州市龙文区漳州实验中学   林莹     363000

摘要:顾名思义,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生活化”,那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生活化资源,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创建生活化情境,指引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生活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更好地结合课本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激趣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引言: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生活性是较为重要的课程特征,要求教师能够贴近生活实际,充分地融合课本知识,同步开展教学工作。因此,需要践行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指引学生以生活问题为出发点,对课程内容深入探究,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生活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需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涵盖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内容。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在实践与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课程的目标。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借助生活化教学模式,有效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二)初中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道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初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增强,但也容易受到网络、媒体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不应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应该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命、融入社会、关心国家发展。结合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满堂灌”,忽略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总有一些教师会自顾自地开展教学,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忽略台下学生的表现,课堂缺乏互动,这会导致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逐渐降低,不利于教师的“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
        (二)教师“重分数”,忽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在中考的压力下,有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讲授,注重应试技巧的指导,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导行功能,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
        (一)结合生活化资源导入课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一般不采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方式引入课题,而是更多结合生活化资源作为课前导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也有助于开展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少年当自强》课程之前,从课文的教学重点来看,需要让学生具备宽广的胸怀和报国思想,依据该主题,可以在多媒体中播放歌曲《男儿当自强》,让学生在激情澎湃的歌声中,渐渐地感到自豪感,再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少年当自强”进行思考。
        在教学九年级下册《多彩的职业》时,可以让学生看图识职业,图片中的每一顶帽子分别代表了一种职业,通过学生猜一猜职业,引出“职业”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时光隧道”活动,带领学生预见未来的自己,想象十年后自己上班的情景。教师可以通过指导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工作的地方看起来如何”“同事跟你打了招呼,大家怎么称呼你”“你今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通过生活化的想象,让学生更真实的了解自己对职业的期望,进而导入新课,开始“职业准备”相关知识的讲授。
        又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维护国家安全》之前,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安全对于我们每个公民意味着什么,国家安全离我们并不遥远,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据此教学目的,可以在课前播放电影《战狼2》中的撤侨片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的船舰没有走?”,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到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作为一名中国人,五星红旗能够带给我们最真实的安全感,从而引出课题“维护国家安全”。



        (二)创建生活化情境加深感悟
        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可以依据课本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创建各种生活化情境,促使学生能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习,从而领悟教材的主旨,汲取积极的精神养分,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九年级下册《与世界深度互动》一课中,向学生讲授“我国在当前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时,需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对世界经济、文化、政治格局的影响。此时,教师可以引入真实的生活事例,如“我国在召开十九大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到场的中外记者人数高达3068人,其中境外记者包括1818人,同比十八大上升6.7%……”等,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我国的‘十九大’会议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境外记者?”,可以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在探究与分享中体会到我国越来越具有世界影响力随后教师可以展示最新版《牛津英语词典》的部分内容包括“”、“Renminbi”等词语,展示德国《明镜周刊》中的“”封面标题,引导学生了解到“诸多国外文献书籍,开始认可中文的汉语拼音”,进而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国外期刊引入汉语拼音,说明了什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交流分享、畅所欲言,让学生从身边所见所闻所感中,体会和领悟到中国文化逐渐登上世界舞台,与其他国家文化交相辉映、大放异彩。教师还可以播放视频《中国一分钟》,让学生更深刻感受我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对世界发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运用生活化表演引起共鸣
        生活化表演活动重在“表演”方面,可以根据教材中的主题,设定某个特殊的生活场景,要求学生分别扮演场景中的各个角色,从角色的角度看待某个事件,以角色的立场说明自己的观点,这会借助事件的矛盾性,令各个学生陷入矛盾之中,进而开展争论,从而能够充分理解教材中讲述的内容。
        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爱在家人间》一课时,要引导学生从“爱的碰撞”中理解产生亲子冲突的原因,以及如果处理不好亲子冲突可能带来的危害,更要让学生认识到,父母行为背后蕴含的爱,而爱是需要呵护的,互动沟通是亲子之间爱的润滑剂。初中生正处于“疾风骤雨”的青春期,思想叛逆,情绪体验丰富,容易激动甚至冲动。如果教师只是口头讲授课本知识点,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因此,可以开展生活化表演活动,让学生和父母对换角色,可以由学生扮演家长角色,而老师扮演“叛逆”的孩子,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体会“严也是一种爱”。也可以同时提供多个“剧本”,让学生分组表演,在表演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亲子角色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也鼓励扮演“家长”的学生运用智慧,与“孩子”斗智斗勇,化解矛盾。通过生活化表演,学生可以跳出课本,融入生活,反思自己在生活中与父母的交往与冲突,体会父母的不易与艰辛,进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四)借助时政热点事件引发思考
        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时,最好可以与当下发生的时政热点相结合,一方面有便于学生联想思考,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关注身边时事,关心国家发展,更好地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身边发生的事件。例如,在九下《中国担当》一课中,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为,展现出我国的大国形象,让学生对国家发展有信心、有认同,那就需要与近期的时政热点事件联系起来,否则教学就会脱离实际,无的放矢。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我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党和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始终将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而此时,疫情已然在全世界蔓延。我国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帮助塞尔维亚、吉布提、莫桑比克、几内亚、加蓬、刚果、科纳克里等国家抗击疫情,提供新冠疫苗、分享抗疫经验,我国在抗击全球疫情中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了大国担当。与此同时,世界上某些国家在看到我国为全球抗疫做出的贡献后,依然采取言语攻击、恶意诽谤,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中国究竟应不应该支援世界各国?”的话题进行讨论,分别从“支持”和“不支持”两个方面畅所欲言,在学生的思想碰撞、言语交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成为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同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新闻视频,展现我国在处理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展现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这样,学生不仅仅从课堂被动地获取知识,而是通过主动探究思考,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与评价,这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理解课本中的内容,这就需要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根据教学主题,适当选材,使用更为恰当的生活化方法,逐步地引领学生探究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吕燕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分析[J].文理导航(上旬),2021(01):81+83.
[2]柳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1(15):101-102.
[3]艾金华.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2):145-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