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板块与四个基本环节对应关系的研究---《小学科学四段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组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4月   作者:牛培培
[导读] 我认为,教学模式不具有普适性,离开教材版本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而奢谈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逐渐失去生命力。教学模式只有依附于教材版本和教学内容,才能行稳志远,逐渐走向成熟。由于2017年新教科版教材对小学科学教科书进行了编写理念模型和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的大幅度调整,特别是四大板块的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显性化。

邹平市开发区第三小学    牛培培  256200

        我认为,教学模式不具有普适性,离开教材版本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而奢谈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逐渐失去生命力。教学模式只有依附于教材版本和教学内容,才能行稳志远,逐渐走向成熟。由于2017年新教科版教材对小学科学教科书进行了编写理念模型和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的大幅度调整,特别是四大板块的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显性化。编写思路、编写体例的变化,必然引起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作为科学教师,必须从备课、上课、作业的确定、学生的辅导、评价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设计,以适应科学教材编写思路和编写体例的变化,为此,我提出了“创设情景、聚焦问题(对应教科版科学教课书中的“聚焦”板块)---合作学习、互动探究(对应教科版科学教课书中的“探索”板块)---交流展示,点拨提升(对应教科版科学教课书中的“研讨”板块)---拓展延伸,评价反馈(对应教科版科学教课书中的“拓展”板块)。”的四段式教学模式。这四个环节逻辑严谨,承接自然,环环相扣,构成一个共生共长的浑然整体,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一、创设情景、聚焦问题。儿童生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强大的学习能力,科学教育需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遇。少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萌芽。通过小游戏、小魔术、讲故事、猜谜语、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场景,可以直击学生思维兴奋点,引领学生进入探究领地,激发探究欲望。这一环节是科学课堂的起始部分,对应教科版科学教课书中的“聚焦”板块,时间大约2-3分钟。
        二、合作学习、互动探究。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亲自收集获取资料和数据,有时也包括运用已经证实的第二手资料;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的理论,作出判断和结论;通过交流、讨论、辩论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环节是科学课堂的主体部分,对应教科版科学教课书中的“探索”板块,时间大约17-20分钟。
        三、交流展示,点拨提升。根据学习共同体理论,共同体学习具有两种基本功能:一是社会强化功能,二是信息交流功能。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强化功能是指学习共同体能够满足学习者自尊和归属的需要。学习共同体的信息交流功能是指学习者与辅导者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样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构建自己的思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这一环节也是科学课堂的次主体部分,对应教科版科学教课书中的“研讨”板块,时间大约7-10分钟。
        四、拓展延伸,评价反馈。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好的拓展活动,可以使科学课堂教学任务实现“升华”。为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认识得到提高,所以设计了课外延伸的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把科学课堂上未尽兴的“节目”延伸到课外进行。一些来不及实施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拿到课外完成,实施综合性学习。有的难以在课外完成的拓展活动,也可以在课内交流,也不是一味的将拓展都推到课外。通过灵活运用多元化立体式的评价形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并且鼓励学生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某种启示,明确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一环节也是科学课堂的结尾部分,对应教科版科学教课书中的“拓展”板块,时间大约3-7分钟。
        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及操作流程:
        一、创设情景、聚焦问题。
        理论依据:儿童生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强大的学习能力,科学教育需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遇。少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操作方法:通过小游戏、小魔术、讲故事、猜谜语、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场景,可以直击学生思维兴奋点,引领学生进入探究领地,激发探究欲望。
        活动目的:通过“新、奇、趣”的创设导入,把学生的思维自然引到探究活动当中,使学生愿学、乐学。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探究过程。
        课堂地位:这一环节是科学课堂的起始部分,对应教科版科学教课书中的“聚焦”板块,
        活动时间:大约2-3分钟。
        二、合作学习、互动探究。
        理论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
        操作方法: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亲自收集和获取资料和数据,有时也包括运用已经证实的第二手资料;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的理论,作出判断和结论;通过交流、讨论、辩论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活动目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堂地位:这一环节是科学课堂的主体部分,对应教科版科学教课书中的“探索”板块。
活动时间:时间大约17-20分钟。
        三、交流展示,点拨提升。
        理论依据:根据学习共同体理论,共同体学习具有两种基本功能:一是社会强化功能,二是信息交流功能。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强化功能是指学习共同体能够满足学习者自尊和归属的需要。
        操作方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科学课程的交流展示,让学生亲自收集证据,形成对问题的看法,再经过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放探究环境,互相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共同进步这一目标。
        活动目的:通过合作交流展示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课堂地位:这一环节也是科学课堂的次主体部分,对应教科版科学教课书中的“研讨”板块。
        活动时间:大约7-10分钟。
        四、拓展延伸,评价反馈。
        理论依据: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好的拓展活动,可以使科学课堂教学任务实现“升华”。
        操作方法:科学课的这个环节不一定像其他学科一样以做题的形式出现,可以让学生谈谈这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即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等,也可以把科学课堂上未尽兴的“节目”延伸到课外进行。一些来不及实施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拿到课外完成,实施综合性学习。有的难以在课外完成的拓展活动,也可以在课内交流,也不是一味的将拓展都推到课外。
活动目的: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认识得到提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并且鼓励学生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某种启示,明确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样既总结了这节课的所得,也检查了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可适当纠正补充。
        课堂地位:这一环节是科学课堂的结尾部分,对应教科版科学教课书中的“拓展”板块。
        活动时间:大约3-5分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