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4月   作者:吴育红
[导读]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上频繁出现的由青少年心理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恶性事件,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因此学校也在大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阶段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为社会培育顺应时代发展的身心健康的接班人。

广东省博罗县罗阳第五小学 吴育红  5161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上频繁出现的由青少年心理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恶性事件,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因此学校也在大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阶段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为社会培育顺应时代发展的身心健康的接班人。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培养策略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受教育的水平逐步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已经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小学阶段应及时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其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强化孩子的心理健康建设,进而促进其健康成长。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学校应尽一切努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发展健全的人格,培养其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健康心理,进而形成坚韧不拔、勇于面对困难的良好心理品质。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现在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长辈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以至于孩子在备受呵护之下学习及生活都无法自理。孩子没有经历过挫折与困难,抗挫折能力差,自尊心也较强,当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就会难以承受,一旦在学校遭受批评,或与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就会出现心理障碍,无法面对,进而产生厌学现象。另一方面,当今的孩子普遍都承受着过重的学习压力,除了学校的必修课之外,大多数家长都给孩子报了诸多的课外辅导班或兴趣班。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下,孩子每天都身心俱疲,从而导致内心极度紧张,甚至出现性格孤僻、对人对事冷漠的状态,更有甚者甚至会出现仇视父母的现象。此外,还有一部分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的变故,导致孩子承受较大的打击,如果父母无法再正确地处理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就会导致孩子产生不满怨恨甚至是报复的不健康心理。
        二、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策略
        1、建立学生自信促进健康心理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自信的建立非常重要,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需要孩子有足够的自信。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知及预判,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足够自信的孩子乐观、积极,拥有坚强的意志及坚定的信念,能够克服一切困难,竭尽全力的去完成既定目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完人,学习成绩优异的三好学生也并非毫无缺点,而学习成绩落后的所谓差生也并非一无是处。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应用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给予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动力。充分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积极鼓励促使其不断努力上进。对于学生来说,成功的喜悦是其努力向上的原动力。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帮助学生,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身上的优点,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例如,有些学生特别偏爱某一学科,因此这一学科的成绩也特别优异。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这除了与学生自身特点有一定关系外,还与教师及家长的不断鼓励以及激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要忽视对孩子的鼓励与赞扬,及时的鼓励与赞扬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进而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形成。有些不经意的赞扬及鼓励甚至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
        2、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所谓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学生难以接近的权威形象。要真诚、亲切、平易近人地面对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尊重、民主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与爱爱,进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在关怀与呵护中感受教师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可以敞开心扉、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及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高效学习。通过轻松氛围的营造,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降低心理压力,进而促进其健康良好心态的形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融入到学生中来,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为其创设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自主投入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有效建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当学生能够与教师实现无障碍沟通,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自身感受、疑惑以及内心情感的表达时,他们内心的情感就能得到宣泄、个性就得以释放,就能为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正确引导,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
        当今的社会正处于信息化极速发展的时期,发达的信息传播为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以及不健康信息的传播,难免会给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网络上的一些不雅视频,甚至是电视剧中的一些情节都会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的引导,而这些因素又无法避免。此时,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降低不良信息及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可以在班上定期开展座谈会,让学生谈谈自己感兴趣的网络话题或电视节目等。学生对这样的话题往往会非常感兴趣,都会踊跃发言。例如,有的学生会说:“我喜欢电视剧中的黑帮老大,因为他打抱不平,行侠仗义,虽然也做过坏事,但他不被人欺负呀!”此时,有的学生也会说“黑帮老大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不是被仇人杀死,就是被警察抓起来。”此时教师可以积极站出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你们两个能从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分析,都很不错。但同学们想一想,黑帮老大做的事都是合法的吗?”很多学生都会说:“不合法。”教师:“对呀,无论他打抱不平、还是行侠仗义,但是做杀人放火的事情,这都是不合法的,都是危害社会安全、给他人生命财产带来损害的事情。这样的人以及他的行为我们绝对不能学习模仿,并且要坚决反对。我们要做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事情。”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学生将会产生正确的心理认知,不仅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培养。
        4、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家庭是影响学生心理情况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及日常行为,都对孩子产生着极大的影响。父母的素养、受教育程度、以及行为规范、心理素质等与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直接关系。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孩子本身在家庭中就处于爱的残缺状态,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极其不利,若家长不会运用正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就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教师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学生在家中的状态。教师还应定期在班上召开家长会,引导家长积极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适时进行鼓励,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
 结语:在小学教育阶段,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是当前教育形势下每个教师都必须高度重视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多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其遇到难题或困惑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互信关系。教师应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用心呵护学生,使其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进而愿意倾吐心声。同时,教师还应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与家长建立起良好的沟通,通过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氛围,进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广英.学校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西部素质教育.2019(13)
[2]李丽敏、张海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学周刊.2018(21)
[3]董立波.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9(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