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1/4/28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4月   作者:张丽
[导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角色也出现了新特点。但课前预习仍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面对一篇新教材,学生在好奇心、求知欲等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下,主动阅读,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分析、了解,能够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增强学习的深刻性,真正实现“有的放矢”。

安徽省亳州市第四小学   张丽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角色也出现了新特点。但课前预习仍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面对一篇新教材,学生在好奇心、求知欲等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下,主动阅读,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分析、了解,能够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增强学习的深刻性,真正实现“有的放矢”。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方法技巧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学语文亦如此。教师教学要备课,学生学习更要备学———做好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一种学习方法,指在学习某项内容之前进行自学准备,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课前预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更在于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充分认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并将相关的课前预习技巧传授给学生,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实践“预习之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一、课前预习对学生的影响
        1、课前预习是学生从接受知识过渡到自主学习的必要步骤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于语文学科而言,学生能否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都是基础知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想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课前预习即可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主动熟悉课文文本,进行简单的说读写,初步了解所学内容。这种行为坚持下去,“习惯成自然”,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行动自觉”就不再是难事。当大量的新知识出现在学生日后的学习旅程时,学生即可根据需要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课前预习是扭转学困生学习被动的重要法宝
        学困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础不牢,已学的知识没有得到巩固,课后用于复习和完成作业的效率相应降低。以致越学越困难,形成了“恶性循环”。扭转学困生这种被动学习的局面,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
        经过课前预习,学困生复习了需要掌握的旧知识,扫除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障碍,课堂上能听懂,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有利于提高课后复习和完成作业的效率。虽然课前预习用掉了一些时间,但在听课、复习和完成课后作业等方面得到了补偿。日积月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他们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学习时间,就能把这些时间用在复习过去学习语文时没有弄懂的地方,从而使被动学习逐步转为主动学习,学习成绩的提高“水到渠成”。笔者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名三年级的学困生在教师科学的指导监督下,逐渐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一学期下来,学习成绩提高了很多,思维也活跃起来。该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得以充分激发。
        二、课前预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课前预习是课堂的“开胃前菜”。课前预习的效果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对新课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初步尝试解决一些探究性问题,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记忆深刻,在课堂上就会格外注意教师的讲解。教师讲解后,若仍未掌握,即可在课下有针对性地向教师请教,直到把问题解决为止。由此观之,这道“开胃前菜”对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提高学习效率、长远发展和健康成长均大有裨益。
        三、如何进行课前预习
        1、通过教材、做好相关笔记
        课前预习要从课文的全局入手。


首先应把书本上的内容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知识可以“走马观花”,但对于有难度的新知识,不能只看一遍,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然后,通过预习,学生不仅要了解文章的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还要知道课文的知识点在哪里。能够针对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及时地记录自己的预习成果,形成自己的预习笔记或预习框架图。
        例如:学习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因为有我给的预习课文的模式,学生在课前预习之后产生了许多疑问:诸葛亮为什么会算准这场大雾?课文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鲁肃为什么没告诉周瑜情况?周瑜为什么要针对诸葛亮……有的学生还试着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学生还迫不及待的浏览《三国演义》里的其他故事,从而又了解到许多形形色色历史人物。“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品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2、利用工具书,扫清学习障碍
        面对新课文,学生在预习时难免会遇到不懂的生字词。因为有难度看不懂,部分学生会产生挫败感。此时,教师的正确引导必不可少。我们要耐心鼓励学生查阅字典,借助工具书,扫除语言文字障碍,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需要尝试查阅有关书籍或者利用网络获取新知,还要查阅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相关的知识。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把应该积累的字词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句子摘录下来,眼、手、脑并用,“事半功倍”效果好。学生在不断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就能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划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
        3、针对重难点,提前分析攻关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就要善于思考,课前预习也要进行深度思考。思考维度包括但不限于: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什么样的作者情感?跟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有什么关联?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确定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在哪里,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思考所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把想到的答案记录下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力量,体会收获知识的乐趣。这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4、做相关练习,检查预习效果
        有预习就要有练习,没有一定的练习量,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预习结束后,要对预习结果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及时反馈预习中存在的不足。此举有利于形成预习反思,对下一次预习过程也是一种有效的提升和促进。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做好预习单,带着问题去预习。例如: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思考作者周晔为什么要在“我的伯父”后面还要加上“鲁迅先生”呢?直接用“我的伯父”为题如何?在周晔小时候的眼中,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语文的基础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欲求预习之成果,务必根据学生学情,合理安排预习方法,切不可盲目地预习。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这样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探索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逐步摸索出一种简易、实用的预习方法:一画段儿,二画圈儿(标出会认的生字),三画找疑难(不认识的字或者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四抄句儿(摘抄课文里认为优美的好词好句)。此外,我经常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说:“当我们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后,你会发现,学习是那么的美好!你会发现,语文课文学起来可以如此的轻松!知识的重难点、以前不理解的地方,经过老师课堂现场的点拨后,自己学起来可以如此的自如!”
        四、结语
        课前预习的过程就是思维流淌的过程,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使学生获益匪浅,甚至受益终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