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政
淄川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
摘要:随着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逐渐开展了相关教学改革工作,在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对实际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质量等予以重视,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予以促进。在实际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前,课前预习环节十分重要,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预习作业;教学策略
引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的一定自控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针对课上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预习,便于在课上更好的理解和吸收。在现阶段数学教学工作中虽然教师逐渐认识到预习环节的重要性,但是学生的课堂预习效果仍然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阻碍,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显著提升。因此,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资助学习能力作为核心目标采取针对性措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并逐步提升学习成绩。
1 制约课前预习成效性的因素
1.1课前预习不重视
在实际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没有充分重视课前预习环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检查学生的知识预习情况,从而造成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视逐渐降低,难以实现对学生正确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实际课前预习环节,学生并没有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只是进行了粗略的翻阅,学生难以借助自身学习能力在问题出现时进行有效解决,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活动都需要依赖于教师的监督。在练习题训练环节,学生对自身要求较低,只去完成那些低难度的习题,之后在教师带领下完成那些高难度的习题,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性较差,在短时间内,教师难以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质量予以有效提升。
1.2预习任务太笼统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在教学尾声时布置给学生,但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较为笼统,导致学生的课前预习水平难以提升,在学生实际进行课前预习过程中,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积极性也较差。同时,在对相关问题进行设置时,教师通常是模糊的指出了某个章节的预习任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课本知识特点等,造成学生缺乏明确的预习方向和目标。学生的思想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语言的影响,甚至会引发学生不重视课前预习、预习主动性降低、学习成绩得不到提升等问题。
1.3课前预习缺乏指导
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而言,课前预习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课堂教学知识,从而实现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在实际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学没有充分重视课前预习环节,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又没有完全养成,针对相关知识的预习,学生难以依据自身知识进行加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缺乏教师的预习指导,也就难以对数学学科的重难点知识予以明确,导致在预习活动中缺乏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不到保障。
1.4预习检查不到位
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任务逐渐加重并且进度较快,教师一味追求教学进程的推进,却没有严格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部分学生不具备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加上教师的监管不利,就可能造成在课前预习环节中学生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因此,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针对数学知识预习活动学生会逐渐降低重视,学生的数学知识接受能力也就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在课堂中教师讲解相关数学知识时,学生不能快速接收和理解,长久下去学生会逐渐落后于教师的教学进度,学习成绩也会逐步下降,教师想要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难度也会明显增加。
2 提高学生预习成效的策略
2.1任务落实预习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教师需要逐渐提高重视从而对学生的预习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向反复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提升,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并逐渐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并将这种学习习惯带入到其他学科学习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予以促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预习内容、任务等教师需要明确设置,从而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掌握清晰的目标。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需要展开提问,也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提问和交流,逐渐激发学生针对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在面对相关预习活动时保证学生可以主动完成。另外,在对相关任务进行设置时,教师需要对学生接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予以有效考虑,避免学生对数学预习产生厌烦情绪。
2.2笔记预习法
针对学生对新课知识进行预习的过程,教师可以借助笔记预习方式进行引导,促进学生预习学习质量的提升。在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预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本中的空白位置或者笔记本中记录自己不理解的知识和读到的见解,之后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提问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实现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逐渐可以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前预习活动。另外,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录自身思路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借助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2.3温故知新预习法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等,教师需要予以全面认识,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加强引导,从而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学习。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新知识和已学习知识,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和学习新知识,并且在预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保障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让学生在以往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实现对新知识的延伸。借助这种预习方式,可以在学生和数学课本知识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并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予以一定促进,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2.4尝试练习预习法
数学学科的学习难度较高,需要对多方面问题进行思考和运算,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多题目讲解方式,从而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水平予以提升。因此,针对数学教学特点教师需要予以掌握,针对学生预习活动设置相应的训练题目,让学生在预习环节就可以对部分知识予以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教学和预习之间的有效联系,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并引导学生逐渐重视课前预习,让学生逐渐实现高质量的课前预习,逐步提升自身数学成绩。教师在实际设置预习训练任务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对于新知识学生正处于探索阶段,针对题目难度需要进行合理控制,保证能够充分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2.5动手操作预习法
在数学学科知识内容中,包含着计算、几何等多种类型题目,这些题目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因此,教师在对学生预习活动进行引导时,为了促进预习质量的提升,可以采用动手操作的预习方式,针对几何知识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来摆放立体图形或者折叠各种形状,从而对几何知识予以深度直观的理解。
结语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教育事业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近年来教学改革工作逐步开展,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对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逐渐对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予以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配合教学工作,逐步取得了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艳群.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预习能力 [J]. 考试与评价. 2018(10)
[2] 王晓莉.初中数学教学中“预习案”的设计与使用研究 [J]. 学周刊. 2018(24)
[3] 张建忠.初中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研究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7(11)
[4] 肖称群.初中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研究 [J].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12)
作者简介:刘心政,1974年10月27日;男;籍贯: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刘家台村;学历:本科;职称:现是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