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艺
桂平市中沙镇南乡中心小学
摘要:现阶段教师需要以学生的立场看待应用题,以学生的需求和能力为基本条件,制定合理多样的解题对策,以帮助学生突破解题学习难点。本文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作出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问题;解决方法
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力水平并不同,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产生的思路、所采用的解题方法也存在一定差异。教师需要了解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优势,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以及与同学之间产生互动交流,以达到突破解题难点、收获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效果。
一、正确审题,提取关键信息条件
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应先学会审题,读懂题目意思,有效提取关键信息条件[1]。比如四则混合运算知识内容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相关应用题练习强化学生的运算能力,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相遇问题。教师将应用题展示“C地到D地的距离长392km,若从C地到D地各开出一辆车相对而行,从C地出发的车28km/h,从D地出发的车21km/h,两辆车需要经过几小时能够相遇?”而此阶段教师需要锻炼的是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可采取快问快答的游戏方式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条件。如一名同学正确回答出关键信息392km,其可随机选取班级其他同学进行回答问题中的其他关键信息。在初阶段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出示多个应用题,让学生以这种快问快答的方式锻炼自身提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审题准确性,为正式解题过程打下基础。
二、应用数形结合,简化问题难度及内容
很多数学问题内容较多,但关键信息就只有几个,学生在提取关键信息后,可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更直接地看问题,简化问题难度,突破原有的解题难点,快速正确地得出答案。还以相遇问题为例:甲和乙之间相距100里,甲每小时行走速度为6里,乙每小时行走速度为4里,两人相向而行。若甲带了一只狗,与甲同时出发,速度为每小时10里,狗向乙的方向奔跑,在遇到乙后则返回头向甲的方向奔跑,待遇到甲后再返回头向乙的方向奔跑,直至甲与乙相遇。请问狗一共跑了多少里?学生在看见较多内容的问题后,容易产生慌乱心理,虽然能够找到关键信息,但无法理清数量关系,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指导学生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问题以画图的方式展示出来(见图1)。这样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看到各个信息条件,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时学生能够了解求狗的奔跑路程需要知道狗的速度和时间,此时教师进行适时引导,通过转换角度,抓不变量的方式帮助学生得知狗的时间就等于甲乙相遇的时间,进而列出100÷(6+4)×10算式,得出答案。
图1
三、小组合作探究,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学习部分来说,应用小组合作模式,首先教师需要正确进行小组划分,保证小组间整体能力相差无几,小组内学生的性格、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其次为设置不同难度等级的数学问题,如基础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1)a=21cm,h=1.2dm (2)高为15米,底为高的1/3 (3)底为10米,高是底的两倍多1.3米等相关计算题。以及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应用题:一块形状为平行四边形的庄稼地,底为220米,高为96米,求面积?若此庄稼地一共可收小麦7680kg,求每平方米可收小麦多少kg?等相关问题。小组在拿到问题后,每小组成员可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相应的题目进行计算解答,如能力差的学生可先做基础的计算题,能力强的学生尝试解答应用题。在解答后,小组内学生展开合作探讨,能力强的学生可向能力差的学生分享一些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能力差的学生也可以将自己不懂的地方、存在的解题难点与能力强的学生交流,学生年纪相仿,认知水平相差不大,相互交流讨论更利于获得更多的解题方法与思路。另外,教师还可利用小组合作加游戏竞赛的方式,通过比一比谁解题更快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促进班级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2]。
四、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
教师在数学问题教学时,可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利用生活元素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解决学习难题。比如在方程知识内容学习时,比起单一的数字练习来说,具有生活气息的应用题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引入最常见的鸡兔同笼问题,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动态鸡兔同笼图片,创设情境引出问题“王爷爷从市场上买了几只鸡和兔子,拿回家后将它们放在一个笼子里。已知头一共有11只,脚一共有32只,请问王爷爷到底买了几只鸡和几只兔子?”贴合学生的日常,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能够准确得知鸡和兔子都只有一个头,而鸡有两只脚,兔子有四只脚。先让学生尝试自主解决,多数学生借助列表法进行解决,虽然能够得出答案,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此时教师可加之引导,将鸡头设为x只,那兔子就是11-x只,鸡脚为2x,鸡脚为4×(20-x)。让学生利用方程去解决问题。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有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到解方程的关键是要找到相等关系、未知量、以及如何设置未知数。
结语:综上所述,学生所面临的解题难点主要为题意不清、关键信息不知、数量关系不明确、解题思路及方法单一。所以此情况下,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审题能力,通过数形结合、小组合作、创设生活情境等方式帮助学生找准数量关系、明确关键信息,借助合作讨论、生活元素促进学生增加学习自信心、获得更多的思路与方法,真正突破解题难点。
参考文献:
[1]文小华.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探究[J].文渊(中学版),2019,(4):660.
[2]杨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探究[J].中华传奇,2020,(11):39.